这份特殊的外卖订单是“陌生人送给陌生人”的善意

2021-07-06 11:40:19
来源:东方网

这几天,一份特殊的外卖订单感动了无数人。

订单是白菜豆腐炖丸子和两个馒头,地址是济南市历城区一家糕点店的“门口梯子”。备注中说:“老板,您好。工地已经搬到了淄博,这是给门口那个流浪的老奶奶买的,不放辣,请给外卖小哥说到地方联系我。”(7月5日《人民日报》)

点外卖的是来自四川的汤先生,在济南工作期间他曾结识了工地附近的一位流浪老人,常给老人送吃的。今年5月份他跟随工地工程离开济南后,仍常给这位陌生老人点外卖,并且每次都会让外卖骑手帮忙拍一张老人的照片。按汤先生的话说,“我就是想看看老人怎么样了,毕竟相处一段时间也是有感情的。”

不过一番萍水相逢之情,却报以多次善待牵挂之心,这一份“陌生人送给陌生人”的善意显得是那么的简单、纯粹与质朴,无怪乎网友们直呼“破防”。

这不禁叫我联想到了不久前相似的两个事例。广东东莞的一名网约车司机,为救突发疾病的婴儿,连闯三个红灯,哪怕自己可能会面临罚款、扣分,甚至被吊销驾驶证;云南泸水某餐厅内,一位小男孩边低头扒拉眼前的食物,边诚恳地“批评”对面的父亲对推销员的态度过于恶劣。通通都是陌生人与陌生人之间的故事,通通都是彼此毫无干系的个体,但释放的善意却是一致的温暖,大众的动容程度亦是始终如一。

世间温暖千千万,缘何来自陌生人的善意似乎总是更容易直击人心?或许是因为对待陌生人,我们本无期待,所以更显惊喜;或许也正因为是陌生人,本毫无关联,所以才更显纯粹与难能可贵。但无论原因为何,一种追求却应始终不变——个体需要更多善意的传递来得到关怀,社会需要更多善意的浇筑以涵养温度。

每个人都渴望被世界温柔以待,但在一个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变大、生活琐事日渐繁多的社会里,这样一份温柔似乎却成了一种稀缺的资源。诸如屡见报端的“扶起倒地老人反被讹事件”、泛滥的网络暴力等等,现实中一些刺眼的道德滑坡现象正让我们对陌生人的期待感与好感日渐走低,“冷漠”和“戾气”则反之成为一种常态。

那种冷漠,或是来自点外卖时,活该外卖员就得爬个数十层楼给你送上来而不说声谢谢;或是来自路上碰见一个发传单的,即使对方笑脸相迎却依旧垮着脸选择视而不见;那种戾气,或是来自排队时被人插上一脚的怒不可遏;又或是来自通勤路上的人流里,一不小心被人踩上一脚的面目可憎……生活的烦恼与压力下,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些自己的情绪所在。然而,在人员流动加快、每个人每天可能都得面对诸多陌生人的社会背景下,个体若总是“情绪”高涨,只可能让自己活得“心累”;而社会环境若总是充满情绪张力,更只会让文明的建构显得疲乏无力。也正是在这种前提下,对陌生人多存一份温情、传递一份善意显得是那么的重要,毕竟,唯有人人都温柔待人,人人才更有可能被温柔以待。

值得一提的是,谈及为何要给陌生老人送外卖,汤先生提到部分原因也是源自他曾在济南这座城感受过温暖:在某个寒冷的冬夜,和工友在一家面馆吃面,老板额外送了两份分量特别足的面,让他“特别暖,记忆犹新”。

昔日一座城赠我以温暖,今日我报之以温柔。一个充满善意的社会,每个人都可能是潜在的受益人。汤先生的故事之所以叫人感动,不仅是因为个体的炽热心肠,更是因为它教我们相信:人心可以影响人心,善意,真的可以得到传递与延续。

也正是因此,看到这样的暖闻,我们不能仅仅局限在一句“人间自有真情在”的感动。更多的,或许也该提升自身的觉悟,付诸更多的行动,努力让自己在下一次也成为真情的传递者,成为善意的接力者,共同托举起一个真善美的社会价值体系。唯有如此,平凡的生活才会涌现更多不平凡的感动,浮躁的社会才会释放出更多打动人心的温度。

关键词: 特殊 外卖 订单 陌生人 善意

[责任编辑:]

为您推荐

时评

内容举报联系邮箱:58 55 97 3 @qq.com

沪ICP备2022005074号-27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Copyright © 2010-2020  看点时报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