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利不起早” 不要被手机APP“轻松借钱”牵着鼻子走

2021-07-08 13:53:51
来源:东方网

点开“滴滴出行”“去哪儿旅行”“哈啰出行”等APP,显眼位置均可看到“借钱”;点开“京东”“58同城”“美颜相机”等APP,显眼位置也能看到“借钱”……记者近期调查发现,不少手机APP存在与自身主要业务毫不相干的借贷功能,并以低息、红包等作为噱头引导用户开户。APP“借钱”满天飞,背后暗藏多重风险。(7月7日《经济参考报》)

手机App纷纷推出借贷产品,其实扮演了“无利不起早”的角色。不难理解,如果用户通过金融类APP的借贷功能获得一定的贷款,合情合理,也符合金融监管要求。可是,电商类App、生活类App、社交类App、出行类App、内容类App、甚至办公类App、手机厂商等都推出金融借贷产品,向用户频繁发出诱贷信号,就需要关注和警惕了。这些APP不担心用户还不起钱或不想还钱,可用户不能被“套住”或拿自己的信用作赌注。

手机App推出借贷产品,走的都是一条不寻常路。譬如,某拍照APP弹窗提示,送一个最高88.88元的红包,可点开红包后,却进入“e钱包”界面,除了提供“借钱”服务,还有“您有最高额度200000元待领取”“最高可借200000元”等极具诱惑的广告。有一些APP以“免费领取会员”为噱头,引导用户使用借款服务;有的App号称“低利率、无担保、无抵押”“实时审批、极速到账”,实际上却埋着高息、开通后无法取消等深坑。

手机App推出借贷产品,固然为需要周转资金的用户提供了方便,可弄清楚潜在的营销套路及其风险并不容易。一方面,手机App提供的借贷产品都是有利可图的,而且不同手机App提供的借贷产品规则、利率也各不相同。作为用户,不能完全指望手机App都是自律的良心商家,也不能完全指望金融监管部门排除一切障碍,而应多问几个为什么,看这些借贷产品是不是自己当下或今后真正需要的,再谨慎操作决定。

另一方面,手机App推出借贷产品,除了能提高平台流量,增加用户黏度,还涉及用户更私密的个人信息。用户涉足这些手机APP的借贷功能,会被收取必要的利息,还会被别有目的地收集用户信息牟利,导致骚扰电话或信息“蜂拥而至”。

手机APP频频“诱你贷”,监管勿当旁观者。无论是通过互联网技术与信息通讯实现资金流通的互联网金融,还是提供消费类贷款持牌的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均应纳入常态的金融监管范围,堵塞金融监管漏洞。金融监管部门应精准施策,改变“什么APP都可以放贷”的局面,规范和约束什么APP放贷规则都放行的情况,还应避免有借贷资质的平台链接被任意推广的现象,努力实现APP借贷业务有序、有度、合规、健康。

此外,广大用户应擦亮双眼,不当被割的“韭菜”,不做被坑的“羔羊”。对手机APP“诱你贷”要有一颗平常心,明白商家或平台的营销特点,对方的行为是以自己损失利益为基础的;要培养理性消费、适度消费的习惯,抑制过高的消费欲望,不贪小便宜,对来得容易的手机APP借贷产品,应具备一定的风险意识、权益保护意识,不被商家的噱头或利诱牵着鼻子走。

关键词: 手机 轻松借钱 牵着鼻子走 无利不起早

[责任编辑:]

为您推荐

时评

内容举报联系邮箱:58 55 97 3 @qq.com

沪ICP备2022005074号-27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Copyright © 2010-2020  看点时报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