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雨打伞看戏” 乡村老人的精神文化诉求不容忽略

2021-07-14 14:26:24
来源:东方网

日,安徽阜阳一豫剧团演出现场,观众们在泥地中冒雨打伞看戏。一名剧团成员称看到这一幕很感动,当时心中就一个信念,把戏演好对得起底下的观众。(7月13日澎湃新闻)

夏季天气变化多端,不期而至的降雨难免会打乱日常生活的节奏。舞台上,演员们一丝不苟认真演戏;舞台下,观众们津津有味冒雨看戏。正是有了对地方戏曲的热爱与认同,台上台下的人们才会形成一个共同体。正是有了观众与演员的良互动,“冒雨打伞看戏”才会成为“颜色不一样的火”。

伴随着社会变迁,老百姓满足精神文化诉求的渠道越来越丰富。看电视剧,视频通话,看书玩乐器,在物质生活渐次丰盈的当下,普通人的精神诉求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对于乡村老人来说,“慢了一拍”的他们对电子产品不够熟悉,受教育不足导致他们缺乏阅读的条件,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就成为他们满足精神文化诉求的一种重要手段。

在经济市场化、人口流动化的今天,城市积聚着更多机会和资源;通过市场化手段难以过上好日子的民间艺人和非遗传承人,不少人选择了转行,乡村文化市场出现空白地带。公益的地方戏曲剧团下乡演出,给乡村老人带来了一次享受“视听盛宴”的机会。“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朴素的语言,将老百姓对地方戏曲的喜爱和盘托出;“冒雨打伞看戏”表面上看是对地方戏曲的喜爱,实际上折射出乡村老人的精神诉求处于一种“吃不饱”的境地。

焦波导演的经典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里,年六十的主人公杜深忠虽然拉着二胡,但却对琵琶念念不忘;后来,在家庭经济不够宽裕的背景下,他瞒着老婆花了690元购买了一把琵琶并如痴如醉地练。“工地弹古筝”也好,“农民工播音腔朗诵”也罢,我们不能只看到乡村里年轻人的精神诉求,却忽略和漠视老人们的精神需要。

在一个互联网无所不“加”的时代中,乡村年轻人可以被嵌入到网络世界,乡村老人却很容易成为边缘群体。只有看得见他们存在的地方,听得见他们的声音,读得懂他们的爱与痛,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与呵护,乡村老人的生活才会更有品质。不论是搭建乡村的公共文化空间,还是丰富“文化下乡”的形式和内容,抑或发展兴趣类社团,满足乡村老人的精神文化诉求,办法总比困难多。

乡村老人并非没有思想的兵马俑,也不是没有情绪情感的机器人,他们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冒雨打伞看戏”生动地说明,一些地方戏曲并非没有用武之地,而是要在乡土大地上找到“发挥作用,实现价值,赢得尊重”的舞台。丰富乡村公共文化产品,不仅能够满足老人们的精神文化诉求,也能够为地方戏曲社团提供台。

关键词: 乡村老人 精神文化 诉求 忽略

[责任编辑:]

为您推荐

时评

内容举报联系邮箱:58 55 97 3 @qq.com

沪ICP备2022005074号-27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Copyright © 2010-2020  看点时报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