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让教育评价的指挥棒更加精准

2021-07-28 13:48:25
来源:东方网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这个被称为“双减”的政策,关乎每一个孩子的教育,毫无疑问地引起了广泛关注。记者采访了浙江宁波市的一些校长、教师和家长,听取他们的看法。(7月27日《宁波晚报》)

教育问题事关公众切身利益,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已经成为了一种让人痛心、揪心和忧心的现实。“双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需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否则就会出现按下葫芦浮起瓢、“校内减负校外加负”。一方面,要通过赋能让校内教育教学提质增效,提升课后服务水平,让学生学习更好地回归校园;另一方面,要给校外培训戴好“紧箍咒”,塑造好“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规则意识和边界精神,避免校外培训的“野蛮生长”。

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将社会行为分为四个类型,即以目的为趋向的工具理性,以价值为趋向的价值理性,遵从风俗、习惯的传统行为,受情感和情绪影响的“情绪化”行为。习惯成自然,要想打破常规,就必须建立健全、周密的实施操作系统,需要多一些绣花功夫。以公办初中晚自习为例,教师如何配置,晚自习答疑如何安排,如何提升教师积极性……只有精益求精、尽善尽美,才能把好事做好。

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不仅需要“过程管理”,也需要从源头控制。不论是尊重学校差异性和主体性,进行多元分类评价、长周期评价等教育评价改革,还是注重课堂教学质量,注重知识学习与品德品行品质塑造的有机结合,抑或加强老师之间的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动态调节学生每天家庭作业的总量,避免“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课后家庭作业不仅需要精挑细选,也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布置,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一生一策”。

激烈的竞争和教育内卷化,不仅加重了孩子们的学业负担,也影响了他们身心健康尤其是精神世界的发育和建设,让孩子们过早地流失了赤子之心,过早地学会了功利和算计。在“流动的恐惧”的驱动下,一些家长患上了“学业焦虑症”唯恐孩子落后别人,身不由己又欲罢不能地参与各式各样的“鸡娃”。一些校外培训机构为了迎合家长们的需求,在作业难度、学习进程等方面进行揠苗助长的“超前学习”;这样急功近利的做法短期内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实际上却陷入了一种“你超前我更超前”的恶性循环。

落实“双减”工作,就是为了让教育评价的指挥棒更加精准,避免短视化、应试化,让孩子得到全面发展。做好“双减”,不能只给学校和教师“加压增负”,也要在有些方面“松绑减负”,如探索教师上下班弹性制、在合理合规的范围内给予老师更多的回报与激励。只有充分激发教师队伍活力,梦想的阳光才能更加充沛照进现实。

关键词: 双减 教育评价 指挥棒 精准

[责任编辑:]

为您推荐

时评

内容举报联系邮箱:58 55 97 3 @qq.com

沪ICP备2022005074号-27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Copyright © 2010-2020  看点时报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