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广西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提请常委会参阅。报告提出调整优化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开放时间,建议公共图书馆和博物馆持续至夜间开放,为全民阅读活动深入开展提供条件。(7月28日《南国早报》)
回望我国5000多年文明史不难发现,文化兴盛始终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条件。如中国古代的汉、唐社会,之所以被世界称之为“汉唐盛世”,就在于那时的社会不仅有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而且也具有雄阔博大的文化气象,它不仅向国外输出丝绸、瓷器等器物,也向国外输出文化观念和文化制度,并深深地影响到周边亚洲国家文明的发展。
当前,作为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我们不仅要坚持推进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也要推进文化高质量发展,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让人高兴地看到,这些年来,国家加大文化建设投入,特别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步入发展快车道。据统计,到2020年底,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027个,博物馆3510个。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203个,总流通56953万人次;文化馆3327个。全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98514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2.2%。
但美中不足的是,随着国内文化旅游市场的发展,一些博物馆在节假日时往往一票难求,预约人数远超博物馆当天能够容纳的最大游客人数;同时,一些图书馆、文化馆因工作人员正常下班也被迫关门。这既影响群众到博物馆参观体验,到图书馆、文化馆看书学习、查阅资料等,也影响公共文化设施效能的发挥。
笔者认为,相关职能部门通过充分调研,建议调整优化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开放时间(即图书馆、博物馆开启“夜间”模式)是有益探索,值得尝试。这样一来可以为全民阅读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尤其是可以更好地对接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使公共文化服务实现由“政府端菜”向“百姓点单”转变;二来让打卡博物馆、图书馆成为市民夜间文化生活的又一选择。况且,博物馆、图书馆在夜间开放还可以与当下夜间经济发展相契合,更好地挖掘当地特色资源,开发文创产品,打造夜间经济聚集地,实现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可谓一举多赢。
让图书馆、博物馆夜间开放,不仅仅考验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也考验着一个城市综合服务管理的智慧和能力。期待相关职能部门在采纳建议后,能及时完善配套机制和保障措施,合理安排好人员上班时间,切实把这项惠及广大市民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