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一些“流动恐惧”和学业焦虑 避免“不肯上兴趣班被赶下车”再次上演

2021-08-02 11:45:26
来源:东方网

近日,浙江杭州。廖女士接儿子回家的路上,因10岁儿子不想上兴趣班发生争执,廖女士一生气将儿子赶下车。随后发现儿子不见了,她报警求助。最终,民警在一路口找到孩子。 

孩子不想上兴趣班,这是许多家长都会遭遇的问题。如何教育和引导,显然也要区别对待。有的孩子确实是因为兴趣班和个性偏好不匹配,有的孩子是因为学习比较辛苦不愿意吃苦,有的孩子是因为对自己的发现和认识不够清晰、不够精准。“不肯上兴趣班被赶下车”在本质上是一种“暴力育人”,用生硬、粗暴的方式来规训和惩罚孩子,起到了适得其反的效果。

在天真、纯净的孩子看来,不想去上兴趣班最好就不上了。可是,家长们显然考虑得更多。中途退出,兴趣班的费用不能退承受经济损失;别人家的孩子都在上兴趣班,我家孩子不上兴趣班,将来会不会吃亏?孩子不想上兴趣班,到底是迁就、尊重孩子,还是用压力逼迫孩子去屈服、顺从……对待孩子的态度,折射出家长们的千姿百态的“意义之网”。

路怒也好,“情绪中暑”也罢,当儿子的角色扮演背离自己的心理期望,心中有“气”的母亲用赶儿子下车的方式来发泄愤怒与不满。殊不知,心理尚未发育成熟的未成年人,也会“斗气”——在家庭结构小型化的当下,孩子们得到了万千宠爱;针尖对麦芒,当双方都把同一件事情看得如此重要并且都不愿意退让和妥协,“两败俱伤”很难说不是一种必然。

社会流动的加速,让许多人害怕跟不上潮流,害怕措手不及,害怕成为被淘汰的无能者与失败者,以至于生活中充满了难以纾解的焦虑。在学业焦虑和“流动恐惧”的驱使下,部分家长形成了一种隐性的代价论。“宁可欠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也不愿意看到孩子卑微的成年”,为了达到取得好成绩、进入好学校的目标,孩子的“不快乐”成为不得不支付的代价和成本。

孩子们并非没有思想、没有情绪情感的兵马俑,也并非永远不知道疲倦的机器人。在减轻中小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双减”大势所趋的背景下,一些家长依然陷入了“囚徒困境”,不愿意给孩子松绑减负。他们害怕在自己看不见的角落里,别的家长和孩子在偷偷“开小灶”;为了不掉队,他们不断激励和鞭策孩子,在“鸡娃”的道路上一刻也不敢怠慢停歇。“不肯上兴趣班被赶下车”看似是母亲的一时失态,实际上却是母亲深层次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的投射。

正如爱尔兰诗人叶芝所言,“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当教育只有功利和算计,没有了情感和温度,教育就会变得短视。只有少一些“流动恐惧”和学业焦虑,多一些理性、平和的心态,才能避免“不肯上兴趣班被赶下车”的再次上演。

关键词: 不肯上兴趣班被赶下车 流动恐惧 学业焦虑

[责任编辑:]

为您推荐

时评

内容举报联系邮箱:58 55 97 3 @qq.com

沪ICP备2022005074号-27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Copyright © 2010-2020  看点时报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