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情绪管理能力 而不是靠“emo”来宣泄

2021-10-12 13:39:14
来源:东方网

铺天盖地的“破防”没火多少时候,网友们的口头禅迅速迭代,“emo”成了年轻人的新宠。“我emo了”一下子成了万用语句,四六级过不了线、工作一直加班怎么都忙不完……任何不顺心的事都可以“emo”。专家表示,网友对于“emo”的热衷,其实是在寻找情绪共鸣。只是,负面情绪也会“传染”,保持情绪健康,还是尽量减少对“emo”的关注为妙。(10月11日《扬子晚报》)

“emo”原本是一种情绪化的音乐风格,但被网友们衍生出“丧”“忧郁”“伤感”等多重含义,一切的情绪不稳定都可以“emo”。情绪在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表达,如70后在日记本里摘抄诗歌和文字来抒发无处安放的情怀;80后则是听着民谣和摇滚来表达对生活的无奈,现在的年轻人在网上“emo”一下自己的不好心情也是无可厚非的。

在高频率、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激烈的竞争、多变的人际关系,使得一些年轻人的心理变得紧张、心情变得疲惫,尤其是在事业上不遂人意、生活中遭遇磨难时,更容易让他们产生焦虑、忧郁、冲动等情绪。专家表示,在爱说“我emo了”的网友中,不乏“求流量、求关注”的群体,一个简单的“emo”往往杂糅了多种多样的情绪,也许是出于调侃,追求潮流,但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可能会让浏览的人产生误解,接收到负面情绪。

负面情绪就像心灵感冒,很容易在网络上“传染”。现在使用“emo”的多是青少年,这种负面情绪的“传染”,也必然会引起他们的共鸣,“点燃”他们困扰已久的情绪障碍,进而做出一些情绪失控甚至极端的事来。《中国青年发展报告》显示,我国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约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国家卫健委发布的《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中提到,抑郁障碍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情绪障碍,伴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和行为改变,部分患者存在自伤、自杀行为。

面对3000万青少年身陷“情绪障碍”,显然不能让“emo”泛滥。对于当下的年轻人来说,自己的“情绪障碍”需要宣泄,但要学会适度表达。动不动就“emo”一下,不仅难以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反而会让自己更焦虑、更抑郁,甚至影响到自己的身体健康。有研究指出,70%以上的人最终会遭受到情绪对身体器官的“攻击”。因此,我们应当做情绪的主人,做充满正能量、传递正能量的人,而不是把负面情绪“传染”给别人。

对于家长们来说,也要合理引导孩子的情绪宣泄。当孩子无理取闹、爱发脾气,或有暴力倾向,可能是孩子出现了“情绪障碍”,家长应当多关心、多陪伴、多交流。当然,学校和社会也需关注青少年“情绪障碍”问题,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进课堂、进社区等,引导青少年正视心理问题,掌握心理常识,提高情绪管理能力,而不是靠“emo”来宣泄。

关键词: 情绪障碍 emo 情绪管理 宣泄

[责任编辑:]

为您推荐

时评

内容举报联系邮箱:58 55 97 3 @qq.com

沪ICP备2022005074号-27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Copyright © 2010-2020  看点时报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