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薪聘请名校生来任教,无疑会进一步加剧优质生源的过度集中,形成一校独大的垄断局面,从而破坏教育公平。
近日,地处西部内陆的城市鄂尔多斯,打出了年薪60万元招聘清华、北大毕业生当中小学教师的招聘启事。清华、北大毕业生,实行年薪制,签订3年聘用合同,每人年薪50万元(税前);一次性签订6年聘用合同,每人年薪60万元(税前)。清北毕业生之外,其他优秀的应聘者也将获得优厚的待遇。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所有招聘的教师岗位,都带编制。
年薪60万元,带编制,即便是对清华、北大的毕业生来说,也是相当有诱惑力的。但话又说回来,这似乎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一个西部内陆城市的中小学教师岗位,如果不能提供远超正常标准的薪资水平,恐怕也无法打动两所名校的高材生。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这很像是一场并不匹配的“婚姻”,一方自身条件不足,只能靠高额“彩礼”来缩小差距。
我支持教育竞争,只有通过充分、公平的竞争,调动教师队伍的积极性,地方的教育水平才能得到提升。但我反对非理性、违背教育规律的竞争。因为这样的竞争过于功利化,实际上是不公平的,短时间看或许能收到奇效,但长远看会破坏一个地方的教育生态,并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首先要破除一个误区,名校生就一定是优秀教师,授课水平就一定高于非名校生吗?这可说不准。不是说能力不行,而是术业有专攻,学习能力强未必就能教得好。更重要的是,清北毕业生不缺少机会,如果看不到更好的发展空间,他们很难留得住。
这则新闻下面点赞最高的一条留言是“清华、北大的毕业生如果当老师的话,他们大概率不如很多师范大学的毕业生”,虽说有些武断,但还是很有道理的。高薪吸引来的名校生,我不太相信他们会安心做一名中小学教师,可能就是当做一种过渡选择,顺便积累一下工作经验。而对学校来说,更像是打了一个广告,象征性大于实质性,而一年60万元的真金白银却花出去了。
2020年,在中国所有城市中,鄂尔多斯人均GDP高居第四,所以相关招聘人员在回答质疑时表示“财政负担得起”。这句话很霸气,但却是最让人担心之处。义务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事业,而不是一项风险投资,倘若以“财政负担得起”作为理由,本身就有赌的意味。高薪聘请名校生担任中小学教师并不鲜见,比如著名的深圳中学,清北毕业的教师有100多人。两者的不同在于,深圳有一线城市的光环,发展空间和机遇非内陆城市所比,教师的稳定性和专业性是可以保证的。此外,深圳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教师群体的薪资水平普遍较高,不会形成过大的收入差距。这也是内陆城市做不到的。
从2017年至今的5年时间,鄂尔多斯一中平均每年考入清北的人数均在30人以上。2014年以来,有6位同学夺得内蒙古自治区高考状元,分别是3位文科状元和3位理科状元。这固然能证明该校的教育水平和师资力量,但也不能否认,这与“掐尖”密不可分。高薪聘请名校生来任教,无疑会进一步加剧优质生源的过度集中,形成一校独大的垄断局面,从而破坏教育公平。最好的教师、最好的学生都在一所或者几所学校,成绩能不好吗?但是一枝独秀,却是以百花调零为代价的。高薪招聘的本意是为了提高竞争力,但是忙活半天才发现,对手都没了,或者已经失去了战斗力,竞争还有意义吗?
教育竞争的理性和非理性,区别就在于这种竞争是否是公平、可参与的,没有对手的竞争就是非理性竞争,这对教育均衡的破坏是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