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社恐”“社牛”群体泛化 甚至被污名化

2021-11-25 13:56:08
来源:南方日报

究竟什么是“社交牛逼症”,不同社交平台呈现出不同“临床表现”。日前,有人在媒体刊文,将“社牛”分为两种:一类人拥有坚实的自信,敢于投身且享受社交;另一类人哗众取宠,不分场合地放飞自我,例如有意无意使用夸张举动吸引他人注意,在安静的地铁车厢内大声喧哗。有人提出疑问,言谈举止浮夸的第二类人,关“社牛症”什么事?

网友“考古”发现,“社牛症”最早出自B站一位以恶搞、重口味为主的UP主,而后语义不断变化。借用目前引用较多的一种定义:“社交牛逼症”与“社交恐惧症”相对,形容在社交方面毫不胆怯、游刃有余的人。“社牛”不在意成为人群的焦点,不担心被人嘲笑冷落,拥有极佳的心理素质。在“社恐症”语境下,“社牛症”更偏向褒义,成为无数网友尤其是“社恐”想要患上的“症”。

随着流量涨潮,街上尬舞的、随意搭讪的、公共场合大喊大叫的,都管自己叫“社牛”,变成了“只要我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网络流行词由社交平台产生、流传,其诞生之初内涵和指向没有统一说法,全民玩梗过程中又被注入了许多极具个人特征的东西。言谈举止浮夸的这类人是不是真正的“社牛”,很难达成共识,至少不能和上述说法画等号。

这也提醒我们,要正视“社牛症”背后的现实土壤。有人说,父母一辈才是“社牛”,跟谁都能聊得来。而现代人感觉社交技能退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除了物理空间,我们还有线上沟通的虚拟空间,不必线下社交就可以完成工作生活所需。换句话说,面对面社交不再是实现功利性目的的必需品,“社恐”表现出的社交回避不一定是因为过度关注自我或者自卑,很多时候就是没必要。信息时代,这一问题具有普遍性,线下社交不足的最大问题在于情绪交换和社交技巧缺失。

“社恐”“社牛”的核心关键词是“社交”,是对改善社会关系的期许。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机构对4000多名18—35岁的年轻人调查发现,40%的人表示自己存在不同程度社交恐惧症。“社恐”观看“社牛”代表人物各种社交实录,学习锻炼能够大胆“破冰”甚至“自来熟”的社交技巧和勇气,减少社交尴尬和恐惧,也能在人际互动过程中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不可否认,曾经积极正面的网络流行词也容易出现极端化趋势,因此,哪怕是善意的提醒者,面对不确定群体时,也需要谨慎树靶子,避免“社恐”“社牛”群体泛化,甚至被污名化。

关键词: 社恐实 社牛 群体 泛化 污名化

[责任编辑:]

为您推荐

时评

内容举报联系邮箱:58 55 97 3 @qq.com

沪ICP备2022005074号-27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Copyright © 2010-2020  看点时报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