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树课契合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天性”

2021-12-10 15:02:30
来源:东方网·东方快评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最近开设了一门全新的课程——“爬树课”。8日下午,学校第一节爬树课顺利开课,在老师指点下,不少同学顺利上树,重温童年时的乐趣。爬树课属于杭电第二课堂系统上的劳动课,也是算学分的。消息一出来,立马爆满,还有报不上的同学,临时加塞跑来上课。(12月9日都市快报)

戴头盔、扔豆袋、系绳扣……数秒飞上枝头树梢,瞬间化身“人猿泰山”。这样的爬树课,确实很有意思。论说起来,攀爬当然是人类的基本生存技能。事实上,在广袤农村,爬树、掏鸟蛋、捉蛐蛐等,几乎都是每个人孩提时代的标配活动。早在2012年,厦门大学便借鉴美国大学课堂,首次引进爬树课。此后,不少学校也开始了“挂不上树也会挂科”的实践。

爬树课受欢迎,说到底,契合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天性”。无限风光在险峰,向上、再向上,换个视角看世界。爬树谈不上征服,倒更像是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一则,在后风险时代,我们的避险能力似乎越发钝化。暴雨、地陷、地震、雪灾……生存能力的训练,可能终生用不到,但用到就是关乎人命。爬树这样的技能,很有必要重拾起来。

二则,因为运动与劳动的风险显然要高于禁锢在室内的学习,因此,基础教育或者高等教育很少愿意做“冒险”的事。长跑不敢跑、跳高不敢跳,生怕出事了“被闹”。从这个意义上说,爬树课首先拷问的就是校方的胆量。千百年来,古堡秘境的传奇,灵山秀水的野趣,是激发人类不断向未知迈越的澎湃动力。让孩子接触自然、沉迷自然、思考自然,这是个体成长的小课题,却是人类文明的大课题。

倒不是要为爬树课吹多少“彩虹屁”,而是在高校教育创新的版图上,我们应该给与其更多返璞归真和奇思妙想的机会。往前走,就要敢于创新;向前看,就要善于创新。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某种意义上对应着时代与国家的“脑洞”和“创意”。中华文明发轫于农耕文化。“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勤与劳始终不能分家,而劳与识更有着深厚渊源。因为一切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说到底,都来自于最宽泛意义上的劳动实践——改造自然的劳动、改造社会的劳动,改造人类社会的劳动。攀爬躬耕,渔猎稼穑,这些传统的修为,是人之所以成人的必经之路。这条路,质朴而丰盈,澎湃而真诚。

“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把孩子从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室内解放出来,锻炼胆识、野蛮体魄,战胜恐慌、超越极限,在生活教育的逻辑下感悟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温度,这是教育的创新,更是指向创新的教育。这些年,天津大学的“恋爱课”、广州大学的“生死课”、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的“新女性课”……若能见贤思齐,大学可能更像个“大者”。从这个意义上说,有益有趣的“爬树课”,何妨推而广之呢。

关键词: 爬树课 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 天性

[责任编辑:]

为您推荐

时评

内容举报联系邮箱:58 55 97 3 @qq.com

沪ICP备2022005074号-27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Copyright © 2010-2020  看点时报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