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亭"变"打车亭"见证了公共服务的贴心和暖心

2021-12-13 15:10:16
来源: 东方网·东方快评

日,上海街头公用电话亭有了新的“使命”,摇身一变成了“打车亭”,引起广泛关注。该公用电话亭除了可以拨打电话和一键叫车之外,还具有链接WIFI上网、给手机充电等功能,同时为了给突然手机没电的市民提供帮助,这里拨打电话还可以免费通话三分钟。(12月12日 中新网)

从排队打电话到如今的门可罗雀,公用电话亭的境遇,说到底是社会变迁的产物。伴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的普及,公用电话亭的使用率大大下降。悦读亭也好,打车亭也罢,盘活闲置资源,实现公共资源的物尽其用和公共空间的优化配置,彰显了公共服务理念的重塑与更新。

当今的中国横跨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智能社会等数个反差鲜明的社会形态,人与人之间也存在着千差万别。“打车亭”既能裨益那些智能手机没电或者遗失的人们,也能够帮助那些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满足老百姓多元化、差异化诉求,让公用电话亭更有使用价值,显然是公用电话亭“变身”的努力方向。

“打车亭”全程不需要APP操作,不需要输入起点终点信息,可以在公话亭拨打114,由人工坐席代叫出租车。对于那些“慢了一拍”、需要关爱和帮助的老年群体来说,“打车亭”为他们留出了一条“慢车道”;“打车亭”让老人们轻松地享受智慧出行的成果,能够促进老年人的社会融入,有助于增强他们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在理选择深入人心的当下,每个人都渴望生活可预期、可控制;可是,当智能手机没电了或者不慎遗失,意味着当事人失去和这个世界的联结,处于一种“失联”和“脱嵌”的状态。为了避免这种尴尬,“打车亭”提供了一条权利救济的渠道——免费通话三分钟,见证了公共服务的贴心和暖心,传递了城市的善意和温暖。

人口流动的加速,导致我们经常置身一个周围都是陌生人的环境之中;利益主体多元化、价值观念多样化的社会转型时期,人的不确定成为主要的社会风险。在社会信任整体水不高的格局下,面对素不相识陌生人借手机的求助,基于先例的“惯联想”,基于成见的“恶意揣测”,让一些人秉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谨小慎微的态度,不愿意惹麻烦,放弃了成人之美。在此背景下,“打车亭”能够满足老百姓小众需求,真正做到了“想老百姓所想,急老百姓所急”。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每个人都有对更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公用电话亭没必要一“拆”了之,而是可以通过改造升级让公用电话亭“旧貌换新颜”。让公用电话亭更好地“发挥作用,实现价值,赢得尊重”,需要公共部门多一些城市治理的智慧、技术和办法,将便民利民的好事实事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当公用电话亭越来越实用、越好用,自然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市民。

关键词: 电话亭 打车亭 公共服务 贴心

[责任编辑:]

为您推荐

时评

内容举报联系邮箱:58 55 97 3 @qq.com

沪ICP备2022005074号-27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Copyright © 2010-2020  看点时报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