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化“双一流”高校的身份色彩属于理性纠偏

2022-02-09 14:35:52
来源:东方网·东方快评

教育部官网2月8日发布了2022年工作要点。记者注意到,在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部分,工作要点提出要按照基础研究、工程技术、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培养的不同规律和需求标准,完善多元评价体系和常态化监测系统,逐步淡化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身份色彩,选择具有鲜明特色和综合优势的建设高校赋予一定建设自主权,探索分类特色发展模式。(据澎湃新闻2月8日)

"双一流",是指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继985和211工程后,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又一项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尽管教育部一再强调“双一流”既不是211、985工程的翻版,也不是升级版,更不是山寨版,是一个全新的计划。但现实而言,“双一流”依然被视为好大学的标签,身份色彩依然浓厚。

一方面国家要加强“双一流”高校的建设,另一方面却要逐步淡化“双一流”高校的身份色彩,这两种做法看似矛盾可却并不矛盾。实际上,国家“双一流”高校建设本来的目的就不是为了给高校排名确定身份的,而且“双一流”并非终身制,而是动态调整的模式。可囿于固有的办学思维,不少地方政府把“双一流”建设当成了政绩工程,而高校把“双一流”当成了一种身份排名,并以此作为申请经费、扩大招生、促进就业的招牌。这也是教育部淡化“双一流”高校的身份色彩的现实原因。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过于强调“双一流”高校的身份助长了名校崇拜的风气,拉大了高校之间的办学差距,增加了就业市场上的学校歧视。从过去的考大学要上985、211,到现在考大学要考“双一流”。从过去用人单位先看是不是985、211这样的名校出身,到现在看是不是毕业于“双一流”高校。“双一流”的身份标签对于考学、就业所带来的影响实际上和过去的985、211并没有太大的区别。而这显然并非“双一流”高校建设的初衷。

淡化“双一流”高校的身份色彩,让高校更加专注于自己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提升高校办学水平,这才是“双一流”高校建设的本意。但现实而言,国内高校的办学水平不一、学科建设水平也参差不齐,短时间内“双一流”依然可以视为高校办学水平的一项标志,也具有身份标签的性质。但是从长期看,我们应该淡化“双一流”的身份色彩,回归其学术本位。而这既需要高校告别“双一流”的功利性,同时也需要社会告别对“双一流”的名校崇拜情结。唯有如此,“双一流”建设才能不再像985、211一样成为名校的标志,成为就业市场上的名校歧视。

关键词: 淡化 双一流高校 身份色彩 理性纠偏

[责任编辑:]

为您推荐

时评

内容举报联系邮箱:58 55 97 3 @qq.com

沪ICP备2022005074号-27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Copyright © 2010-2020  看点时报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