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缘社交”的背后 隐伏着年轻人的爱与痛

2022-02-28 14:55:38
来源:东方网·东方快评

在网上,不少“90后”挥洒自如,寻求热闹、释放,在真实社交中,他们往往崇尚随缘,享受原子化生存状态。就业难、买房难、结婚难……随缘只是个表象,焦虑才是真实底色。(2月27日《半月谈》)

“网络上异常活跃,现实中唯唯诺诺”,不少年轻人在网络上如鱼得水,在现实生活中犹如一条咸鱼,“镜中我” 和“真我”存在巨大反差。“随缘社交”本质上是一种保护性、封闭性的社交策略,不主动去增强与他人的社会互动,不主动去建构新的社会关系,不愿意打破舒适圈,而是热衷按照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度日。

社会流动的加速,让原子化的人际关系变得淡漠疏离。在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加的风险社会,许多人都在心中建构了一道人为的藩篱——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为了避免受到伤害,他们信奉“各人自扫门前雪”,他们热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一些人在变得自立自强的同时,也变得不喜欢社交、不够合群。

在利益主体多元化、价值观念多样化的当下,不同的人们拥有不同的“意义之网”,在价值观念、思维习惯、生活方式上存在着鲜明的差异。碰到“意义之网”截然不同的人们,话不投机半句多;能够与自己合拍的人,大都是知根知底、能够推心置腹的老朋友。虽然通过积极主动的社交也可以交到新朋友,但过程太长、成本太高还充满变数,自然不受年轻人喜爱。

物质生活的渐次丰盈和家庭结构的小型化,让“90后”拥有祖辈父辈无可比拟的生活条件与成长环境。自我意识强烈、在乎个体感受, “90后”很在意心理体验和精神诉求。社交说到底,需要年轻人学会和他人打交道,需要不同的人们“和而不同”,需要年轻人受委屈或者失去部分自我,这显然有悖他们的思维习惯。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知上存在误区和障碍,导致一些年轻人不愿意在真实世界的社交中下功夫。

看似随缘,实则焦虑,“随缘社交”的背后,也隐伏着年轻人的爱与痛。过年回老家害怕亲戚朋友催婚催恋,干脆就减少和他们的接触;居大不易,在大城市买房并不容易,就主动减少和那些“以貌取人”世俗势利的人的接触;工作压力大,财富积累达不到心理预期,觉得无脸见人不愿意和他人聚会……“随缘社交”既有年轻人思想观念的因素,也和他们的现实困境密不可分。

当现实世界的社交状态不尽人意,一些年轻人就“移情”到网络世界。“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年轻人并非没有社交的需要,而是囿于客观或者主观原因,压抑了社交需求。不论是掩饰焦虑,还是为了避免“混得不如别人好”的相对剥夺感,抑或为了防止“求而不得”的失落感与挫败感,“随缘社交”固然需要年轻人改变思维方式,也离不开他们生存生态的改善和优化。

关键词: 随缘社交 真实底色 原子化生存 淡漠疏离 人际关系

[责任编辑:]

为您推荐

时评

内容举报联系邮箱:58 55 97 3 @qq.com

沪ICP备2022005074号-27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Copyright © 2010-2020  看点时报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