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提到:“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这句古诗主要描写:“黄河水浪波涛汹涌的霸气形态,用拟人的手法描写着黄河气势的雄伟壮阔”。由此可见,自古以来在人们心中黄河一直都是具有很高的地位,而人们对于黄河的歌颂一直都没有停止过。
公元725年,唐玄宗下令对黄河边塞进行大规模的修建和加固,也就是主要在“蒲津桥”地区进行工程规划。而当时的政府官员们也在此地,加大了工程投入力量,不仅加固了堤坝,而且就连之前的木桩也直接改成了铁牛,并且用铁链子进行加固。
然而唐朝政府为什么选择以铁牛的形象来加固桥梁,是因为在传统的农耕文化中,牛的形象往往更加贴合百姓们的内心需求,对于生活的向往也更加符合,然而唐朝时期整个社会的产铁量并不高,可是唐朝政府愿意花费人力物力和矿产资源去打造一个铁牛,用于固定索桥,可见人们心中对于黄河泛滥的灾情有多害怕,而唐朝政府对于保护百姓的水利建设的工程,其实也在不断的加大力度。
然而现在再去看开元铁牛,也仅仅只能看到古代修建水利设施的一些遗址文物,而铁牛仅仅只是当时水利工程的一个细节部分,整个“蒲津桥”水利工程早已在历朝历代的战法过程中被大批量毁坏,而现在遗留下来的铁牛仅仅只是这场遗址中的文物之一罢了。
每吨铁牛约重30吨,然而在铁牛下方却有底盘和铁柱,而这些细节配总的重量却又高达40吨左右,所以整体加起来铁牛的质量不仅无人能够搬得动,而且能够轻松躲过战争的破坏。据说在20世纪40年代,蒲州西城墙外有当地百姓摸到过铁牛的牛角,后来也有很多经过此地的船只,被传出有被牛角在水中划破船底的新闻。
1956年三峡水库因为需要蓄水,导致了多地的水域设施里面已经河床淤积,而处在黄河堤坝口的铁牛,当时也只能沉默的躺在长达两米高的河滩里面,无人问津。1988年,永济县又相继出土了开元铁牛和铁人,全国各地的历史爱好者也纷纷对这些开元文物产生了巨大的好奇心。
直到1989年8月黄河古道东岸才陆续出头了四尊铁牛,虽然当时的水利设施现在已经被破坏的只剩下这一星半点,但是现在的人们依旧能够看出唐朝对于水利建设的看重,而这些历史文物也是当时政府造福百姓的一大历史见证。
但是后来有网友就提问,为什么铁牛在被捞出之后,并没有被搬进当地的文物博物馆里,而是将其随处露天置放呢?后来也有历史专家站出来解释称:所以到目前为止,想要将重达70余吨的铁牛群移到相应的位置上很有可能难以实现,并且想要将铁牛保护得较为妥当,防止铁牛发生一些化学反应,都是目前需要研究的方向,所以无人敢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