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虐的洪水肆意泛滥,淹没了数万亩良田,绿油油的庄稼瞬间被洪水吞没,化为白茫茫一片,着实令人心疼!到目前为止,安徽省开始泄洪、蓄洪的区域分别是庐江县白湖东大堤、全椒县荒草二圩、荒草三圩、肥东县十八联圩和王家坝闸淮河颖上县南润段、姜塘湖、邱家湖三个行蓄洪区。这种情况说明我们安徽省的防汛压力巨大,各干支河流仍将面临严峻的洪水考验。
一、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体系和安徽省行蓄洪区的数量,作用。
长江中下游地区防洪体系主要是堤防、行蓄洪区和水库群、湖区三大体系来实现,其中堤防是根本。但是当面对巨大洪水和超大洪水,就需要水库、湖泊消峰和行蓄洪区分散消洪。
长江中下游地区共有42处蓄洪区,安徽省就有国家级蓄洪区24处,其中淮河流域19处,长江流域5处。
行蓄洪区是在水库、湖区等蓄水空间用完时,启用的最后手段。为了保障更多人民的生命安全,与其任由河水冲破堤防,不如主动破堤或开闸放水蓄洪。因此,蓄洪区也被认为防洪体系中的“最后一道防线”。
二、对于蓄洪区的设置,国家是进行科学对比、合理规划并且进行论证的。
1 在平时没有洪水时,行蓄洪区从事的生产活动是受到一定限制的,在分洪蓄洪以后,受到的损失是可以控制的。这些地区大都是农田,人口稀少或已经外迁。
2 行蓄洪区的设置也要在河道的中上游地区,在下游一般靠近大海、湖泊或大的江河,没有必要再设置行蓄洪区。
3 行蓄洪区的设置一般根据经济情况以及洪水的自然规律,有统筹的安排,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为了保护重要地区不被洪水淹没,尽量减少损失,只能牺牲某些次要地区。
4 行蓄洪区有一定的补偿金额。
三、安徽省江淮之间的地形、地理状况决定了必须设置行蓄洪区。
我们以江淮之间为例,来说说这个问题。
一是江淮之间的河流都发源于大别山,河流上游是山区,丘陵地带,不能设置行蓄洪区,只能在中游江淮之间。
二是江淮之间的巢湖湖面较小,虽“旱时吐水,涝时纳水”,但蓄水能力有限,无法与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相比。在大的洪水来临之前,为了争取主动,部分河流只能被迫破堤泄洪。
三是江淮之间西面是大别山,水汽受阻,一旦冷暖空气交汇,就容易形成较强降水。今年自入梅以来,江淮之间降雨持续,先后有8次强降雨过程,平均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多一倍以上,7月17、18日,合肥地区两天降雨量达到300毫米,并且是上中游同时降雨,大量河水涌来,河道难以承受。
四是长江、淮河双线夹击,一旦降雨,汛期发展快,干支流河水碰头,堤坝险情多。
四、如何解决安徽省的洪灾呢?
在治理河流洪灾上,一贯的办法是“疏”,因此,解决的办法只有三条。
一是按照国家管理河道的有关规定,积极疏通河道,清淤河沙,保持河流畅通。
二是加宽河道,加固堤防。
三是积极开挖人工河渠,打通各干支河流,增加入江口。
在大的灾难面前,人民的生命重于一切。向行蓄洪区那些“舍小家,保大家”的人民致敬!向每一位抗洪救灾的人民群众、工作人员、解放军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