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一年中的第5个节气,在冬至后的第108天,仲春与暮春相交之时。古人认为此时万物欣欣向荣,天气清澈,景物明晰,所以叫清明。
桃花初绽,杨柳泛青,万物吐故纳新;就中医养生而言,清明也是非常重要的节气。
清明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说。
清明为何祭扫
清明是从何时开始从节气演变为一个祭祀节日?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按照中国传统历法,寒食节与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只相差一两天,人们便经常把二者合一,清明便由农事节气演变为一个敬天法祖、慎终追远的纪念日。清明期间,回乡祭祖,追忆先贤的民俗,成为承载中华文化的重要传统节日。
清明传统风俗
清明是春天的节日,是亲近自然、品味春天、激发生命活力的时节。除了祭扫,清明还有这些传统风俗。
放风筝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起源于宋代,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综合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