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专稿:近年来,合肥新站高新区瑶海社区持续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通过推行“一核引领、双星共建、三线发力、四事共议、五社联动”的“12345”党建工作法,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坚持“一核引领”,凝聚治理合力。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核心”引领作用,打造“一核多元”的小区治理模式,不断扩大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在住宅小区和物业服务企业的覆盖面,组建小区党支部32个,建立“红色物业”“红色业委会”,将“社区+业委会+物业”三方协同自治模式贯穿于基层治理的全过程。打造小区党群服务站3个,丰富居民活动场地;用好党建联席会,与合肥市法律援助中心联建,成立合肥市第一家社区法律援助服务站——方桥社“律桥”法律援助服务站,打造基层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特色品牌,自成立以来,已为居民提供劳动争议纠纷等各类法律咨询500余人次。
深化“双星共建”,挖掘治理潜力。深入推进“星级党支部创评”“争当星级志愿者”工作,促进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在星级党支部创评中,紧密结合基层治理、信访化解、征迁安置、爱国卫生运动等工作,营造争先创优浓厚氛围,95个基层党组织参与星级党支部创评,其中获评星级党支部的达92.63%、三星级以上党支部达24.2%。注重激发群众参与志愿服务热情,常态化开展志愿者评星定级、志愿者表彰、志愿积分兑换等工作,组建“晨曦阁书法班”“暖大姐勤大哥”“红袖章”巡逻队、“爱心纽扣助残”等志愿服务队伍23支,培育志愿者1万余人,涌现出段宝安、童玉荣、代光辉等优秀志愿者近百名。
聚焦“三线发力”,激发治理活力。织密“社区党组织—社居党组织—小区党组织”三级组织治理线,发挥“红色力量”在疫情防控、助困帮扶、矛盾调处等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及时发现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推行“片区楼栋长—居民骨干—社区‘能人’”组成的多元自治线,深入挖掘辖区内“两代表一委员”“五老”“四员一律”等“能人”,通过设立楼栋长、信息员,组建“五老议事团”“连心桥议事屋”等方式,解决楼栋内大小事。深化“志愿服务站—志愿服务队—志愿者”三位一体的志愿服务线,以社居志愿服务站为阵地,以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为服务单位,以有一技之长的志愿者为主体,成立社区服务队8支,每年开展服务1000余次,服务居民1万余人次。
实施“四事共议”,提升治理效力。用好红管家议事会、党建联席会、居民代表大会等平台,开展分类议事。对于关系群众利益的大事,实施“大事大议”,在启动前和实施中,专门设置民意协商环节,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针对“关键小事”,实施“小事小议”,吸纳片区民警、居民代表、普通群众等组成10人以上的“党群议事会”,常态化开展议事。对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急事,启动“急事快议”,通过业主微信群等灵活方式,召集群众协商,做到“快议、快决、快落实、快反馈”。对时间久、影响广的难事,以“难事广议”的方式,采取上门协商、面对面评理等多元协商方式推动解决。2022年以来,协商解决小区业主委员会成立、小区大门改造等急事难事30余件。
推行“五社联动”,增添治理动力。辖区方桥社居率先引入社工,聚焦党建品牌打造和“一老一小”居民需求,构建“社会服务平台—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人才—社区自治组织—社会资源”“五社联动”的治理格局,并在全社区推广,成功申报成为首批市级“五社联动”联系点、观察点和示范点。整合区级老少两项服务以及公益创投基金,链接安徽乐邦慈善基金会的社会资源,设立“爱心桥”专项基金,依托小微治理创新项目,发掘居民骨干20余人,孵化本土社会组织12个、自治类项目3个,分别为“个人成长类”“社区参与类”“微爱行动类”,搭建起居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广阔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