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专稿:近年来,含山县坚决落实抓乡村组织振兴责任,聚焦红色堡垒、红色队伍、红色尖刀、红色产业、红色治理,大力探索乡村组织振兴有效载体平台,着力解决堡垒不实、队伍不强、产业不好、治理不优等问题,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保证。
聚焦“红色堡垒”,夯实乡村振兴大厦地基。坚持每年实施基层党建“书记项目”,2022年实施村干部履职竞绩、党员关爱“暖心八条”等项目,强化乡村振兴支撑力。以“有形有骨有内涵”为标准,新打造陶厂镇关镇村、昭关镇大宣村、仙踪镇五里村、清溪镇兴隆村等一批党建示范村,强化示范引领,整顿转化11个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推动“村村建强、整镇提升”。
聚焦“红色队伍”,发挥乡村振兴“头雁”引领。结合村(社区)“两委”换届“回头看”,全面开展分析研判,调整一批不胜任、不称职村(社区)干部,进一步优化村(社区)队伍结构。坚持“送上马、扶一程”,探索“新老班子传帮带”“师徒结对”等机制,提升村(社区)干部履职能力。出台加强村(社区)“两委”干部特别是“一肩挑”人员监督管理若干措施,全面推行“党性教育一刻钟”等机制,严管厚爱村(社区)“两委”干部。
聚焦“红色尖刀”,激活乡村振兴人才力量。县选派办牵头,先后开展多轮在岗督查,开展“强基提能”促振兴行动,调整一批选派干部,组织选派干部走访调研村情民情,撰写典型案例17篇和调研报告91篇,引导选派干部谋深谋实发展思路。组织全县选派干部开展“业务知识测试”、17名第一书记登台比武,营造比学赶超浓厚氛围。
聚焦“红色产业”,强化乡村振兴保障支撑。实施组织振兴“五大锋领”工程,以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为重点,坚持“工业化、市场化、服务型、让利型”四种思维,全面推广“一县一特、一镇一团、一村一品、强村带弱村、村企合作、金融活水”六种发展路径,投入2200万元财政资金,扶持44个村发展项目。开展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为95个村安排5.29亿元村集体经济贷,提升村级发展动能。2022年,全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5540.75万元、村均52.77万元,同比提高59.9个百分点。
聚焦“红色治理”,推动乡村振兴提档升级。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试点为契机,出台“一领三化”行动方案,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作用,探索“网格化管理、数字化赋能、精细化服务”模式,县级定期印发重点任务清单,确保任务清、措施实、责任明。全县整合成立843个城乡网格党小组,建立“一网五员”服务团队,推动问题源头发现、矛盾源头化解。出台乡村治理“积星制”试点方案,建立基础清单、红榜清单、黑榜清单、“一票否决”清单,实行积星结果与物品兑换、政策优惠等挂钩,激发群众参与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