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专稿:近年来,萧县在全县创新推行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党建项目,紧盯“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目标,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合作社的产业优势、市场优势,走出一条“支部有作为、土地提效益、群众得实惠、集体增收入”的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新路径。
坚持协调联动,凝聚多渠道发展合力。将推行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作为“书记项目”“一把手工程”,研究制定《关于村党组织领办集体合作社的八条意见》,印发配套政策,细化五个方面10项具体内容。召开专题会议20余次,构建分工明确、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建立县乡村三级联动体系,划分4个片区,由组织部、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供销社四个部门负责同志任片长,强化督查指导,压实乡镇党委统筹协调、村级党组织具体实施责任。发挥基层党组织堡垒作用,依托“左邻右里”网格党群服务站,通过“主题党日”“群众说事日”等,开展政策宣讲,发动群众积极入社。
坚持因地制宜,探索多元化发展方式。聚焦“钱从哪里来”“地从哪里来”“人从哪里来”三个关键要素,因村制宜,多方位探寻发展路径。畅通合作社信贷渠道,通过支持鼓励村干部、农户以资金入股,社会化服务组织先行垫资,群众“先入股、后分红”等途径,破解启动资金紧缺问题。对自愿入社的农户,土地由合作社统一经营;对暂不愿意入社的农户,合作社或提供土地托管服务,或以位置质量较好地块置换,以确保土地集中连片开发。鼓励有条件的镇村,整合域内资源组建服务主体,自主开展生产经营。同时,引入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委托开展“耕、种、管、收、购、销”全链条或分链条式托管服务。
坚持要素先行,强化全方位发展保障。整合组织部、财政局、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等部门项目向合作社倾斜,累计完成农业社会化服务22.32万亩,开展秸秆综合利用106万吨,实施土地深耕32万亩,拓宽收入渠道。坚持“人才下沉”和科技下乡,精准选派科技特派员283人,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专业生产型和技能服务型人才,加强智力支持。强化信贷支持,由县委组织牵头召开乡镇与金融机构对接会,创新推出“乡村振兴贷”“土地流转贷”“共富贷”等金融产品,引入金融“活水”。截至目前,已有249个行政村(社区)开展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20万余亩土地实现规模化集约经营,村集体增收6000余万元。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