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间南京高校老师不惧“烤”验 田间地头“施魔法”

2022-08-02 09:07:47
来源:金陵晚报

将大地作为实验室,躬耕田间一线; 为了科学研究,他们再登青藏高原;为了让学生夺取佳绩,他们带着学生闭关训练……暑期里,一些高校老师放弃惬意的生活,成了“忙碌的牛仔”。

不惧“烤”验,田间地头“施魔法”

高温天气,对植物生长是最有利的。天气越热,往往实验条件越好。暑假,南农大智能装备团队负责人汪小旵教授所带领的智能农业装备团队兵分两路,在兴化和东台开展暑期科研工作。在兴化,研究团队针对养殖尾水使用物联网技术动态检测。检测项目包括总氮、总磷、pH等水质常见指标。“动态监控和实时调节水质,一方面可以帮助渔民养出口感更好的鱼,在市场中卖到更好的价钱,另一方面也能保证向河中排放的养殖废水对环境污染降到最低。”汪小旵说。太阳直直地晒在水稻田里,智能农业机器人行走在水稻田中。一圈走下来,水稻田中的生理生态、病虫害、局部的营养状况便可以自动采集。

“田里每天都得来看!”说这话的是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南农大园艺学院葡萄栽培课题组教授陶建敏。刚从云南基地回来,他又一下子扎进了南京的基地。位于汤山翠谷的南京农业大学葡萄基地,种植着100多亩的各品种葡萄。

“揪”住问题,再登青藏高原

早在五月中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的王翀老师和团队就从南京出发,踏上了冰冻圈科学研究课题组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之旅。目前,他们正在进行着阿里地区多年冻土分布情况的调查。

王翀告诉记者,目前课题组工作的地方是新疆西区若羌县的祁曼塔格乡,这里是全国面积最大而人口最少的乡,环境较为艰苦。这样的环境,却没有动摇王翀与其他考察队员向前迈进的步伐。为了研究冻土,他们需要打钻来获取岩心,跟钻的团队成员基本在钻机旁一待就是一整天,即使浑身上下都是泥,脸冻得黑里透红,但课题组成员依然神采奕奕,聚在一起探讨新的发现,为科研路上的所见所得欣喜。“野外调查数据是多年冻土研究的根基。”将近三个月的野外工作加深并更新了王翀对于冻土的认知,让她对于青藏高原的环境特征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和了解。

暑期里还有天天往实验室跑的科研工作者。“我们团队的攻克目标就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实现精细化学品的源头绿色制造。我们通过技术入股成立高新技术企业,将我们的智能环保装备推向市场,在化工企业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南京工业大学2011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汤吉海告诉记者,暑假最能出成绩,所以不少教师都选择暑假泡在实验室,期望利用这段时间取得实质性的科研进展。

备战竞赛,和孩子们一起“拼”

每年暑假,都会有许多同学留校准备各种竞赛,取得骄人成绩的背后除了自身的刻苦努力与扎实的功底,老师的指导也十分重要。为了备战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江苏省选拔赛决赛,南信大教务处任团伟等各团队指导老师和成员齐心协力,积极备战,最终在省决赛中勇夺一等奖6项,创历史最优成绩。

每年暑假,南信大数学建模指导团队都会给留校学生进行暑期集训,数学与统计学院的费文龙老师也是培训老师之一。“这是一个艰苦的暑假,天气异常炎热、训练任务繁重,但对于参加集训的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是自身水平提高最快、收获最多的阶段。”费文龙告诉记者,数学建模集训会对学生进行统一上课、转移训练、竞赛论文写作、往年真题剖析等多角度训练,十分考验参赛学生的毅力和整个团队的凝聚力。目前暑期集训的集中训练环节基本结束,八月份的模拟训练也即将开始。作为指导老师,费文龙最开心的就是能看着一届一届学生暑期洒下青春的汗水,秋季收获厚厚的获奖证书,他的心里也满是成就感。

关键词: 高校老师田间地头做实验 高校老师登青藏高原 南农大智能装备团队 南京农业大学葡萄基地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地理科学 冰冻圈科学研究

[责任编辑:]

为您推荐

时评

内容举报联系邮箱:58 55 97 3 @qq.com

沪ICP备2022005074号-27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Copyright © 2010-2020  看点时报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