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野蛮人”热衷于“蛇吞象”:“金”鸿掠影放映厅之十九

2023-05-30 14:43:38
来源:上海市银行博物馆

文│许斌

佳片有约


【资料图】

中国资本市场曾流行过一个非常“ 弹眼落睛” 的名词——“野蛮人”,甚至金融监管机构负责人在一次会议发言中脱稿痛斥“野蛮人”为“兴风作浪的妖精”和“谋财害命的害人精”。野蛮人,字面上给人一种蛮横、野性、粗鄙和不开化感觉,跟精英云集、高大上的金融业毫不相干,却为何一夜之间成了财经界的“网红”?这事恐怕还要从这部电影说起。

世纪并购案

上映于1993年的电影《门口的野蛮人》,根据华尔街一场著名的公司争夺战改编而成。上世纪80年代,华尔街兴起杠杆收购热潮,其中登峰造极之作,就是纳贝斯克集团的并购案。“野蛮人”这一称呼也是由此而得。当时,几乎华尔街所有的投资机构都参与了这次收购,包括后来在资本市场活跃的雷曼、美林、摩根、高盛以及第一波士顿公司等。在收购中,那些即使只是短暂露脸的配角人物也十分惊艳,他们中有垃圾债券之王迈克尔·米尔肯,投资大师沃伦·巴菲特,美国前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也在其中。

纳贝斯克,这个名字似乎还有点陌生,但是说到旗下产品奥利奥、趣多多、太平苏打饼和骆驼牌香烟,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影片中各方争夺的,就是这个著名的公司。影片主人公罗斯·约翰逊是纳贝斯克的CEO,从童年当报童的时候,就展露出营销的天赋,并做到了有这家大企业的掌门人。但是约翰逊拿着高额的薪酬,挥霍无度,拥有好几架私人飞机。烟草部门的盈利下降与管理层的铺张导致纳贝斯克股价止步不前,从而对罗斯·约翰逊产生了极大的压力。在一次纳贝斯克组织的高尔夫球会上,有人建议约翰逊采用“杠杆收购”的方法收购公司以提升股价,暗示此举能赚大钱,推荐著名的KKR集团主要合伙人亨利·克拉维斯协助进行交易设计。

年轻时的克拉维斯(右)和罗伯茨(左),1960s

由于担心丧失控制权,约翰逊并没有跟克拉维斯继续合作,而是跟雷曼公司“暗通款曲”,以便使自己拥有公司20%的股份。但那时候雷曼还没能力做这么大的并购项目,融资渠道狭窄,约翰逊的方案披露后,在市场引起轩然大波,也引起了KKR公司的极度不满,遂决定参与此次杠杆收购行动,报价90美元一股,要知道当时纳贝斯克的股价才50美元一股左右。消息一出,市场动荡,RJR纳贝斯克股价狂涨,华尔街投行及私募倾巢出动,都准备在这次并购中分一杯羹。

其后,故事围绕着三轮竞价展开,各种峰回路转,最终,约翰逊将定价定在112美元每股,而KKR公司的定价是109美元,理论上价高者得的竞标,最终的结局是,KKR取得了投标胜利。董事会给出的原因是:因为在KKR的提案中,约翰逊将被解雇,公司巨额开支将被削减,并不出售任何公司分部门。

最终,约翰逊拿到2300万退休金,坐普通客机回家了。纳贝斯克被收购后的六个月盈利提高了百分之五十。最大的赢家当属是公司的股东,因为他们手中股票价值在这次并购中增值了一倍。

钱从哪里来

阿基米德曾说过一句非常著名的话:“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杠杆,我就能撬动地球”。小公司如何以“蛇吞象”的方式“吃掉”大公司,靠的就是杠杆的力量。影片中的KKR公司,靠的是一种叫做“垃圾债券”的金融产品。“垃圾债券”是信用评级很低的企业所发行的债券,为了吸引投资者认购,因此收益率会比较高,但是风险也是非常巨大的。垃圾债券最早起源于美国,在本世纪20及30年代就已存在。70年代以前,垃圾债券主要是一些小型公司为开拓业务筹集资金而发行的,由于这种债券的信用受到怀疑,问津者较小,70年代初其流行量还不到20亿美元。70年代末期以后,垃圾债券逐渐成为投资者狂热追求的投资工具,到80年代中期,垃圾债券市场急剧膨胀,迅速达到鼎盛时期。在整个80年代,美国各公司发行垃圾债券1700多亿美元,其中被称作“垃圾债券之王”的德崇证券公司就发行了800亿美元,占47%。1988年垃圾债券总市值高达2000亿美元。1983年德崇证券收益仅10多亿美元,但到了1987年该公司就成为华尔街盈利最高的公司,收益超过40亿美元,有“垃圾债券之神”、“魔术师”之称。

KKR公司显然也是深谙此中之道的高手,发垃圾债筹钱,向银行贷款,并许以投资者高额回报,在筹到足够资金后,便将向目标上市公司下手,趁机收购其股份从而取得控制权,再进行分割整理,使公司形象改善、财务报告中反映的经营状况好转,待股价上升至一定程度后全部抛售,还清债务后,拂袖而去。影片中高达高达250亿美元的纳贝斯克收购价格,但克拉维斯本身动用的资金仅1500万美元,其余99.94%的资金都是靠垃圾债之王迈克尔·米尔肯发行垃圾债券筹得的。联想到近期保险资金频频举牌上市公司的行为,尤其是一些中小保险公司的一连串举动引发了市场的高度关注,如果有些资金来路是高风险资金,高成本资金,或者存在不合法不合规的情况,一旦参与到资本市场,必将产生很大的负面效应,难怪监管层要连续发声,紧急出台一系列条例,提出更高的监管要求。

文明或野蛮

有阳光就有阴影,市场永远是一个智慧和贪婪,“文明”和“野蛮”并存的地方。纳贝斯克并购案之后,美国许多州在80 年代末修改公司法,以期待保护比股东更广的利益相关者。但是“野蛮人”的脚步没有一刻停止过,甚至离你离我都是前所未有的那样近。人性中贪婪和疯狂的一面,总是在财富面前被杠杆式的扩大。为什么人们如此关心所谓的财务数据而不是工厂的产品,为什么他们如此热衷于拆散一家公司而不是去建设它?因为这样能赚大钱,仅此而已,跟商业精神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KKR公司的克拉维斯一直试图说服世人,他觉得杠杆收购能够帮助美国经济恢复竞争活力,因为它能够给那些懒惰和渎职的管理层带来压力。就像登山和给嫩妻做红烧肉,毕竟不是一名上市公司顶级管理层人员值得成天津津乐道的事情。在克拉维斯的眼中,他只不过是以更高的价格从别人手中购买公司资产,如果这也是错的话,那么人们还需要公开市场和竞价拍卖干吗?

说了这么多的“野蛮人”,其实“野蛮人”一点都不野蛮,千万不能望文生义,更没有任何必要去妖魔化“野蛮人”。蛮不讲理的不是人,而是资本,尤其是高杠杆下,像打了“鸡血”一样的资本。当然,文明不代表正义,野蛮也不代表非正义,并购双方的所作所为,无从用道德标准去衡量孰优孰劣,这就是单纯的金融和商业行为,成王败寇的游戏而已。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官方公众号。

关键词:

[责任编辑:]

为您推荐

时评

内容举报联系邮箱:58 55 97 3 @qq.com

沪ICP备2022005074号-27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Copyright © 2010-2020  看点时报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