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走心唱段“诗化”戏曲创作

2021-05-27 15:46:37
来源:中国文化报

不对偶,也不押韵,主角儿在舞台上跟着鼓点,还得一字一顿地唱出韵律来。这种情景,相信不少人在戏曲演出的剧场里都看到过。我们在为演员的唱功点赞的同时,也不禁感慨:难道观众就没权利享受一下雅词丽句,非要花着钱在剧场里再重温一下生活中的大白话?

戏曲是一种以戏剧冲突为叙事基础、以情感传递为主要诉求的“剧诗”艺术。作为剧,它强调故事性和情节的冲突;作为诗,它要求语言和音乐有意境、有美感,能满足观众在审美上的追求。毫无疑问,戏曲中的语言有着重要的地位,特别是语言与音乐相结合的唱段,对于推动故事发展、刻画人物形象,以及感染调动情绪、真正打动观众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在当今的戏曲舞台上,相对于对“剧”的严肃追求,一些新编剧目的“诗意”则因轻浮、苟且而寡淡了许多。无论是韵白,还是唱段,充斥着太多的口语和大白话。当然,为了能让观众听得清楚,剧中人物对白通俗、浅显一些,这倒也能理解。但深思熟虑的独白,尤其是彰显人物性格、强烈表达情感的唱腔唱段,口语连篇、平白无奇,让人听之毫无美感,品之味如嚼蜡,就太有点儿让人失望了。因为没有多少观众会仅仅满足于欣赏演员优美的嗓音,观众必然对唱段的文学感染性、哲学启发意味有着期待和要求。

事实上,伴随着演出硬件设施的完善和提升,即便是在旷野之中搭台,清晰的字幕机也早已成为演出的标配。因此,戏曲语言,特别是人物的演唱,文辞更典雅一些、意境更深远一些、生活哲理蕴藏得更多一些,并不会妨碍观众“听”懂戏。相反,借助旋律和唱腔,让人们沉浸在优美的唱段中,在一字一句有味道的咀嚼中,才能更好地领略戏曲之美,也才能更好地吸引观众“看”进去。

从作品本身来说,剧中人物的唱段,特别是主角的大段唱,往往是一剧的高潮,也是“点睛”之处,是一剧被戏迷和观众牢牢记住,并且在哼唱之中广为流传的“抓手”。因此,注重对唱段唱词的打磨和提升,同样关系着作品的生命力,来不得半点将就和马虎。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应当明确的是,戏曲语言从生活中来,但不应是对生活用语特别是日常口语的简单复制,而应是滤掉了生活中丑陋和“不真实”的因素后,凭借着对社会的洞察和提炼,借助剧中人物之口,在舞台上进行的极具哲学、审美意味的诠释。

除故事情节之外,创作人员必须重视并强化对人物语言特别是唱段唱词的用心提炼及打磨。对此,一是要注重对不同人物个性化语言的设计,在塑造立体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同时,也让舞台上的语言表达更为丰富,带给大家妙趣横生、色彩斑斓的听戏感受。二是要善于转换生活用语,通过反复锤炼,用看似无痕的雕琢,赋予人物以丰富的生命和光彩,让观众在台下立即领悟到智慧和艺术的光彩。三是要坚持打磨和提升,在排练和演出中,集合众人之力,敢于不断地挑战“轻车熟路”,让唱词和对白越“磨”越精彩。

高尔基曾说过:“剧中人物之被创造出来,仅仅是依靠他们的台词。”戏曲语言是沟通编导、演员、观众的中介桥梁,无论是说明剧情、过场连接,还是展示冲突、刻画人物,都离不开戏剧语言。对此,好的唱段和道白,是一部戏必不可缺的组成因素和表现手段,是立戏的根本和基础。在人物语言的设计上,要善于进行诗意的发现,完成对生活琐碎的敏锐捕捉,对繁杂普遍情景的概括和提炼,用饱含智慧和美感的台词来打动观众、感染观众。

需要指出的是,相关唱段的典雅,并不与戏曲语言的通俗易懂相违背。只有从生活中汲取养料,并且融于艺术的再创造,才能使作品自然真切又朗朗上口。这样有嚼头、有味道的语言方能更好地配合剧情,让戏曲艺术的呈现更为精彩和走心。

关键词: 高于生活 走心 唱段 戏曲 创作

[责任编辑:]

为您推荐

时评

内容举报联系邮箱:58 55 97 3 @qq.com

沪ICP备2022005074号-27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Copyright © 2010-2020  看点时报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