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真是一部伟大的经典,不仅仅有“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智慧,还有历久弥新、令人神往的“雅文化”。
很多人以为,《红楼梦》是一部小说,应该很容易读懂,只要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就可以理解了。但正因为这样的想法,于是更容易流入世俗,因为大家都忽略了一点:传统社会和现今世界十分不同,古人的思想、感受和所关心的问题和我们截然有别,何况曹雪芹写的是贵族世家的故事,可读者却没有几个是贵族!那就注定带着先天的隔阂。
例如把林姑娘当成寄人篱下的灰姑娘,把王熙凤看成是心肠歹毒的反面人物,把薛家的皇商当作一般商人,把脱轨放任当作追求自由平等,把贵族看成暴发户,还有,把曹雪芹想要展示雅文化之美,以及最终却失落了这份价值而感伤哀挽误以为是反封建礼教。几乎所有的人都是从这里开始的,而作为一般最常见的出发点,竟然也往往就是终点,《红楼梦》便如此被套上了重重的误解。
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并不是每一个哈姆雷特都有价值,更不是凭感觉望文生义,就可以产生一个哈姆雷特。
读者的刻板印象使红楼人物被贴上了标签,变成一个个单薄的、苍白的影子,风靡华语世界的“红楼梦”名师欧丽娟十年磨剑,品读“红楼梦中人”,还原曹雪芹笔下立体的、活生生的众金钗,读懂明媚如画的中国雅文化。欧丽娟重讲《红楼梦》是“用学问一提”,让《红楼梦》的视野“作高一层”,我们重新理解红楼人物,要看懂“红楼梦中人”。在书中,作者欧丽娟告诉你,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爱?从神瑛绛珠的神话,以及刘姥姥的故事,你会发现,原来慈悲善良是一个人最伟大的品质,也是解救世界最重要的力量!但如果善良被勒索的时候,委曲求全应该有什么底限?对于这个问题的响应方式,探春和迎春这一对堂姊妹就截然不同,两人的命运也完全不一样。还有,当你遇到厄运或不公平的待遇时,应该怎样调整心态?贵族是不怨天尤人、不咆哮谩骂的,除了宝钗的随遇而安、探春的坚忍奋斗之外,湘云也给了一个豁达开朗的典范。
那些金钗们不是明星偶像,不是才子佳人,而是一个个饱满的生命,丰富的小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