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普及离不开译注铺垫

2021-09-13 09:57:11
来源:金陵晚报

《山海经》自成书以来,就以其独特的神秘性,吸引着无数后人对其孜孜不倦地探索和研究。日前引起广泛关注的《山海无界:东方遇到西方》,即通过作家内容解读与画家油画作品相结合,深入挖掘“山海经”文化。事实上,由于《山海经》原著佶屈聱牙、晦涩难懂,除了对其进行译注之外,作为中华民族最为瑰丽的财富,它也正被当今的艺术家们进行多种诠释。

《山海经》普及离不开译注铺垫

《山海经》记载了大量关于地理山川、古动植物、风土民俗、神话传说等方面的内容,体现了先民丰富奇特的想象力。今天,《山海经》已深入人心。打开当当网,有关“山海经”的条目已达到10多万条。《山海经》得以以多种面目多种形式走入千家万户,这离不开前人对其不断丰富与诠释,一切都要建立在对原著文本尊重的基础上——他们无疑为后人阅读《山海经》清除了不少障碍。

自东晋郭璞《山海经注》之后,有多种注本出现,其中以清代学者郝懿行撰写的《山海经笺疏》成就最大,阮元评其“精而不凿,博而不滥”。中华书局推出的该书最新版本,在郭注基础上,以笺补注,以疏证经,广采前人注释及各种史料文献,对许多疑难问题做了考释。

作为清代第一部《山海经》注本,凤凰出版社推出的《山海经广注》,由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藏书家吴任臣所撰。该书在郭璞《山海经注》的基础上扩大了对名物等注释范围,对郭注中较简单、未详未闻的注解做了进一步补充,对郭注的明显错误做了注解修订。由于注重考据,旁征博引,所引书目达530余条,对《山海经》做了全面的辑佚。此外,在校注方式上,该书沿袭了郭璞开创的注释模式,在治学方法论上则更趋务实,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

西方绘画与东方故事交织碰撞

今天,《山海经》 正以多种形式走向大众。瑞兽珍禽、琪花瑶草、远国异人、上古神明……日前引起广泛关注的《山海无界:东方遇到西方》,即以《山海经》原文内容为母题,对《山海经》内容进行深入解读,由书中的珍禽异兽、上古神人、奇花异草演绎出情致动人的故事。书中还配以画家贺鹏飞的精美油画作品,使得西方绘画与东方故事交织碰撞,从而展示出不一样的“山海经”世界。这种全新的演绎方式,让读者如入一座现代博物馆,感受到先民们的脑洞大开和对生命、对自然的理解。

叶倾城等知名作家执笔创作,也使《山海无界:东方遇到西方》增色不少。比如,在《山海经》中多次出现的九尾狐,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重要角色。《山海经·南山经》中就有如此描述:“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由此可知,九尾狐是一只食人畏兽,它的叫声很像婴儿在啼哭。传说人吃了它的肉,可以不逢妖邪之气,不得巫蛊之类的病。到了叶倾城笔下,一个叫“小酒”的男孩似乎成为九尾狐的化身,他没有爸妈,是全村人奶大的,而当年抱着他进村的女人,最后离开时,则在通向村外的村道上留下一排细小的足迹。“太细小了,一枚一枚,酒杯似的。”故事虽然经过了改写,但依然充满了东方故事特有的神韵。

《山海经》衍生出多种艺术作品

由《山海经》衍生而出,《山海无界:东方遇到西方》并非孤例,而贺鹏飞也并非以《山海经》作为其创作母题的第一位画家。画家牛鸿志即在参照历代古本的基础上,绘制了四百余种《山海经》怪物,他的作品既仿照古版画的图式,又兼顾现代趣味。据了解,为了创作,他还做了大量考证文字,探寻每种怪物的来龙去脉。

除了画家,对《山海经》更敏感的要数作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山海经〉传》,被视为创造性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典范。该书以个人想象对《山海经》所载的古神话原型进行创造性改写,使得因历史化而黯淡的诸多神话形象重新发出诗性的光芒。

由于传说中《山海经》记载的祥瑞之兽“当康”会在丰收年岁里,鸣叫着自己的名字跳着舞出现,这个形象充满了传奇色彩和对生命哲学的思考。南京诗人冯亦同则以其创作了交响乐《国之当康》。“当康是具有文化底蕴和现实意义的吉祥物,也是交响乐章中充满想象力、生命力和丰富表现力的独特形象和音乐符号。”从盘古开天辟地到后羿射日,再到愚公移山和大禹治水,冯亦同介绍说,当康这只神话中的瑞兽如历史剪影,串起了中国上千年的历史。

关键词: 山海经 艺术作品 普及 译注 铺垫

[责任编辑:]

为您推荐

时评

内容举报联系邮箱:58 55 97 3 @qq.com

沪ICP备2022005074号-27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Copyright © 2010-2020  看点时报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