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稽公主刘兴弟(383—444),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人。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嫡长女,母亲武敬皇后臧爱亲。刘裕称帝,封刘兴弟为永兴公主。宋文帝刘义隆即位,晋封长姐为会稽郡长公主。
含章殿下卧 惊现梅花妆
据《太平御览·卷三十·时序部十五》)记载:“宋武帝女寿阳公主(永兴公主),人日(正月初七)卧於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几时。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今梅花妆是也。”意思是:“宋武帝刘裕的女儿寿阳公主刘兴弟,在某一年的正月初七,卧于南朝宋皇宫的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到寿阳公主的额头上。有五瓣梅花,怎么都揭不下来。于是,皇后臧爱亲(刘兴弟生母)就把公主留在自己身边,观察了好长时间。经过三天才洗掉,但是公主额上却留下了五瓣梅花的印记。宫中女子觉得公主额上的梅花印非常美丽,于是竞相效仿,这就是梅花妆的来历。”后世传说寿阳公主是梅花的晶灵变成的,因此寿阳公主有“正月花神”之称。
其实女子化妆术,早在东吴时期就有了雏形,当时太子孙和十分宠爱邓夫人,常将她抱在膝上。有一次,孙和在月下醉舞如意,不小心误伤了邓夫人的面颊,命太医治疗,“医曰:‘得白獭髓,杂玉与琥珀屑,当灭此痕。’”(东晋·王嘉《拾遗记·卷八》)意思是:“太医说:‘如果能找到白色水獭的骨髓,配上玉石和琥珀碎屑,可以除掉脸上的创痕。’”后来由于用琥珀太多,伤愈之后邓夫人脸上有赤点如痣,孙和反而觉得邓夫人这样更加娇媚。于是后宫嫔妃都用红脂膏点在自己的脸颊上,由于这种狐媚求宠之风相互煽动,终于造成了一代淫靡的习俗。后来,寿阳公主无意中发明了“梅花妆”,作为一种化妆术,逐渐流传到民间,受到诸多女子的喜爱,特别是世族官宦人家的夫人、小姐,以及歌伎舞女纷纷学而效之。北朝民歌《木兰诗》中有“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的歌词。
唐宋元明清 历代广流传
唐代牛峤《红蔷薇》诗云:“若缀寿阳公主额,六宫争肯学梅妆。”罗隐《人日新安道中见梅花》诗云:“不上寿阳公主面,怜君开得却无端。”到了宋代,据说宋仁宗皇后头戴珠翠花冠,眉间、两腮和博鬓两侧依次纵排数个珠钿。元代张天英《题张叔厚描寿阳公主梅妆图》 诗云:“正月七日含章殿,落梅吹花香扑面。玉人睡起犹未知,重理新妆镜中见。”
明末清初张岱在《夜航船·卷一·天文部》 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刘宋寿阳公主,人日卧含章殿檐下,梅花点额上,愈媚。”清代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六十二回》 中写道:“果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这个情景酷似寿阳公主一般,只是将梅花,写成芍药花罢了。
妙用梅花妆 饰掩两不误
武周年间,有“巾帼宰相”之称的唐中宗李显昭容上官婉儿,因得罪了武则天,被武则天“金刀插其髻”,额头上留下了伤痕,所以上官婉儿在宫中常戴花钿以掩饰伤疤。所谓花钿,其实是古时汉族妇女脸上的一种花饰,通常有红、绿、黄三种颜色,形状除梅花状外,还有各式小鸟、小鱼、小鸭等。
在上官婉儿看来,梅花妆并不一定都是用来点缀或修饰美化面容的,还可以用来遮挡受伤的痕迹。当时在一些达官贵人和士大夫家里,妻子大多嫉妒心强,而且凶悍成风,经常刺伤侍妾和婢女的脸面,致使她们破相,而侍妾们往往就用花钿贴面,以掩盖痕迹。
当时,唐肃宗李亨宰相房琯的儿子房孺复,在任杭州刺史时娶了年轻貌美的崔氏为妻。崔氏是台州刺史的女儿,性情暴戾异常,生性爱嫉妒。她要求“左右婢不得浓妆高髻,月给燕脂一豆,粉一钱。有一婢新买,妆稍佳,崔怒曰:‘汝好妆耶?我为汝妆!’乃令刻其眉,以青填之,烧锁梁,灼其两眼角,皮随手焦卷,以朱傅之。及痂脱,瘢如妆焉。”(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八·鲸》)意思是:“左右的婢女不能够化浓妆和梳高髻,每个月只给这些婢女一豆粒那么多的胭脂,粉一钱。有一婢女是新买来的,妆画得较好,崔氏大怒道:‘你喜欢化妆是吗?我来为你化妆!’她就让人用针刻这个婢女的眉毛,然后用青色的颜料填塞,用火烧烤两眉之间,然后灼烫婢女的两个眼角,面皮很快就变焦并卷了起来,马上用以红色的颜料敷上去。等到痂脱落之后,疤痕就像化妆的一样。”“今妇人面饰用花子,起自上官昭容,所制以掩黥迹。”(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八·鲸》)
到了宋代,化妆术又有了新的发展。据宋人陶谷《清异录·百虫门(六事)》记载:“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金线笼贮养之。”这时已经开始用蜻蜓翅膀做花钿了,即将蜻蜓翅膀剪成需要的形状,涂上金粉,贴在面颊或额上。
后来有人嘲笑那些学“梅花妆”的“阁内夫娘”,有诗为证:“额点梅花仿寿阳,春风阁内集夫娘。”(清·史梦兰《全史宫词》)
明代女子比较流行的是“桃花妆”与“酒晕妆”,前者属淡妆,后者属浓妆。如果脸上有雀斑或麻子,同样要弄些“花子”来加以掩饰。所谓淡淡妆,天然样,就是如此。清代女子喜爱用珍珠为原料加工制作的妆粉,称为“珠粉”,同样也能掩饰脸面上的缺陷。民国初期,贵妇名媛的化妆品和美容品基本都以洋货为主。之后,她们的化妆与现代女子相仿,抹胭脂、涂口红、刷睫毛膏等。
会稽长公主刘兴弟,早在刘宋元嘉二十一年(444)八月十八日就去世了,时年61岁,谥号宣,史称会稽宣长公主。但是她的“梅花妆”故事却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