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拥有众多历史建筑遗存 探索活化历史建筑的正确打开方式?

2021-11-12 09:28:12
来源:金陵晚报

近日,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东南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项目“中国城镇建筑遗产多尺度保护理论、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是中国建筑学领域的第一项国家科技成果一等奖。近年来,“渐进式更新”和“微更新”已经成为国内城市发展的关键趋势。在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也涌现出多个建筑遗产“微更新”的优秀案例——久经岁月的机场瞭望塔变身新潮的社区图书馆、老旧的工厂厂房变成了创意阅读空间、小西湖历史风貌区改造后成为全国城市更新的优秀案例……

南京拥有众多历史建筑遗存,如何采取“微更新”方式,更大程度上保护建筑遗产?如何创新举措,探索活化历史建筑的正确打开方式?

中外碰撞、新旧交织:

全球专家为南京一“小楼”动脑筋

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中国城镇建筑遗产多尺度保护理论、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负责人,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王建国。多年来,他和科研项目团队成员一直着力于中国城镇建筑遗产多尺度保护。

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是城市更新中的一个难题。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汪晓茜形容这是“戴着镣铐跳舞”:“与普通建筑相比,历史建筑在改造中要遵守保护要求,面临诸多条条框框;而与以保护为主的文保单位相比,历史建筑的保护级别相对更低,而且数量很多,非常需要活化利用。”既要保护,又要改造,如何保持两者平衡,放在具体的建筑上往往颇具争议。这让历史建筑往往成为“烫手山芋”,有的产权单位甚至避之不及。

然而,上个月,南京公布一场比赛结果受到海内外的关注,并赢得了产权单位和建筑设计界的双重认可。这场比赛是今年上半年开展的南京历史建筑活化利用建筑设计方案竞赛,面向全球招投标,为一栋“小楼”和一栋“老厂房”做活化利用设计。

这栋“小楼”是南京大校场机场瞭望塔,中心大约两层楼高。大校场机场曾经是中国设施最好的飞机场之一,1929年建成,承载了几代南京人的记忆。另一栋老厂房是第二机床厂大厂房28号楼。机床厂前身是1897年始建的江南银元局,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曾经的厂房变成了创意创业园区国创园,还剩下28号楼暂未使用。

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共收到来自全球11个国家、全国16个地区的有效投稿作品184件,累计352名设计师参赛。评委队伍则邀请了郑时龄、张杰、董卫、李青等业界大咖担任。“国内旧改往往会遭受过新或者过旧的争议,而有高水平的评委把关,我们也降低了实施后的风险,省去了烦恼。”第二机床厂大厂房28号楼产权单位金基集团设计管理部总监张辉说。

这次比赛涌现出很多优秀的设计作品。以28号楼为例,金基集团收到了100多份设计方案,凝聚了众多设计师的创意,还带来了颇多好处。“旧改不是普通的空间设计,还需要在空间里呈现出历史的时间轴,难度非常大。国内旧改经验不是很丰富,中国进入城市化的后半程,而国外有的国家已经结束城市化的进程,所以西方国家设计师的参赛作品能为我们提供一些新的视角,为我们带来启发性的城市设计。这对我们以后做其他历史建筑的改造具有很多借鉴意义。”张辉说。

政府搭台、企业共建:

以落地为目标,让修缮标准化

这是南京第一次将历史建筑的更新利用进行竞赛化的尝试。

建筑设计类的竞赛在南京并非首次举办,但此次最大的特点在于落地性。此次比赛的两个“模特”——瞭望塔和28号楼,都会最后以实施奖落地施工,转化为具有富有特色的文学空间面向市民进行开放。

“我们在筹备过程中就充分考虑了优秀成果的落地转化性,签约了金地商置江苏公司、南京金基集团两家历史建筑产权主体单位作为历史建筑活化利用伙伴。”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名城处处长王昭昭告诉记者,参赛项目会首先由产权主体单位进行第一轮筛选,在满足其需求和意愿、保证落地性的情况下再由专家对参赛作品的设计和创新进行打分,确保竞赛的成果从纸面创作到城市空间,做到政府搭台、企业共建、社会共治、成果共享。

大校场机场瞭望塔未来就会以一个小型图书馆的面貌呈现,非常值得期待。这是获得优胜实施奖的设计方案,获得了专家评委的一致好评。方案对历史建筑原状扰动较小,建筑本体的历史风貌得到较好保持。“设计方案将重点保护的塔台网架结构用玻璃来呈现,把历史风貌以轻盈的现代方式展示,赋予建筑回望历史、眺望未来的涵义,是整个方案中的点睛之笔。”评委汪晓茜分析。

产权单位金地商置江苏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瞭望塔所在地块位于南部新城核心区,拟打造为TOD站城一体化开发导向的城市文化客厅。瞭望塔未来将打造成为阅读空间,这对企业而言是一次有益的尝试,期望以此建成整个项目中的一个亮点。

而在落地实施中,服务单位对于历史建筑的修缮水平也至关重要。今年,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房产局联合建立了历史建筑修缮服务单位名录,为产权单位提供参考。该名录两年更新一次,根据企业服务水平和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

王昭昭介绍,目前,我市部分历史建筑修缮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规划设计水平参差不齐、施工工艺不统一、材料管理不到位、缺乏鉴定检测程序等问题,导致历史建筑消防、结构等安全隐患未彻底消除,修缮工程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因此,选择管理水平高、技术能力强、经验丰富的鉴定检测、测绘、设计、施工等单位,将其以名录的形式制度化,有利于提高我市历史建筑修缮项目的质量和水平。

修旧如旧、重获新生:

探索多种多样的活化方式

在南京,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呈现出不同的方式。

今年年初,在经过5年打造后,小西湖历史风貌区正式开街。这一形成于明清、历经六百年风雨沧桑的南京老城南历史街区重获新生,成为全国城市更新的优秀案例。

位于夫子庙贡院街84号的民国建筑首都大戏院也在“修旧如旧”中“复活”了。该建筑修缮后不是恢复“戏院”功能,而是被规划成了首都大戏院旧址博物馆,作为民国电影的展示平台,陈设相关文物资料。

在小西湖片区、老门东地区以及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等历史风貌区,通过“小规模、渐进式”修复,让一批历史建筑被“活化”利用,开创了“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老城有机更新模式。

历史建筑到底有多少种打开方式?“我们不希望历史建筑全部变成同一种模样,比如都变成博物馆,我们希望它们能在结构、风貌等方面得到保护的前提下,变成各式各样的,真正地‘活’起来,形成自己的特色,变成南京的城市文化地标。”王昭昭说。

然而这仍面临很多困难。“我们觉得最难的地方在于资金和意识。比如说房地产项目可能几年时间资金就能回笼,可以继续找新项目做,而保护项目可能做下来即要七八年,然后再需要七八年的回笼时间,相对而言就是遥遥无期的。另外一个就是社会各界对于历史建筑保护的意识,还需要很长时间去渗透、影响。”

这让很多人对历史建筑宁愿“绕着走”。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通过一些举措来一点点推动变化:南京历史建筑活化利用建筑设计方案竞赛让产权单位全程参与方案设计,享受到利好,看得见未来;建立历史建筑修缮服务单位名录(库)制度,提高历史建筑修缮项目的质量和水平;给279处历史建筑颁发“保护告知书”,通过媒体开设《有故事的房子》栏目来讲述老建筑的故事,增强公众保护意识……

然而,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仍然任重而道远。“慢慢搞保护也未必是个坏事,我们先把基础打好,可能从长远来说的话,它才会走得更久远。”王昭昭说。

关键词: 南京 历史建筑 遗存 活化 正确打开方式

[责任编辑:]

为您推荐

时评

内容举报联系邮箱:58 55 97 3 @qq.com

沪ICP备2022005074号-27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Copyright © 2010-2020  看点时报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