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南京历史上铸造兵器的遗迹

2021-11-12 09:29:50
来源:金陵晚报

南京历史上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设冶铸剑、三国东吴时期的弓箭制造,到明清时期的铁器兵刃、锏银打造,再到金陵制造局的兵工厂,充分彰显了六朝古都悠久的文明史,更凸显出金陵兵器制造的铸造史。为寻找南京历史上铸造兵器的遗迹,笔者特地多次深入实地一探究竟。

春秋战国设冶铸剑——朝天宫

朝天宫,坐落于秦淮区秦淮河北岸,古运渎畔、冶山道院南面、莫愁路中段东侧,王府大街南段西侧。背依冶山,依山而建,占地面积约五万平方米的朝天宫,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朝天宫的历史可追溯到2500年前,春秋时期在今朝天宫后山已经出现了南京最早的城邑之一——“冶城”。相传吴王夫差曾在此设冶铸剑,建立了具有相当规模的冶铸作坊。冶山冶城是南京城最早城邑雏形之一,因此被称为南京城的“胚胎”。

吴国的这座冶炼作坊实际上是当时的一座兵工厂,属于军事重地,周围一土墙或竹篱环绕,状若城池。吴王夫差继承王位以后,为抗衡楚国,进而为逐鹿中原提供军事上的保障,非常重视金属冶炼和兵器铸造。而当时冶城西南(今铜井)一带有丰富的铜矿、锡矿、铝矿,正是铸造青铜兵器不可缺少的好原料。相传“干将”和“莫邪”两剑是在冶城铸造的。由此可见,吴国在青铜冶炼技术方面以制造青铜剑见长,如果传说属实,冶山可以算是南京最早的重工业基地了。

三国东吴时期,孙权建都建业(今南京),在冶山设置冶官治所,铸造兵器和生活用品及金属货币。东吴时期设立的冶城,一直沿用至东晋初年。

三国东吴弓箭制造——弓箭坊

弓箭坊,位于秦淮区升州路南侧,呈南北走向,北起升州路,南至洋珠巷,道路全长约210米。弓箭坊原为弓匠、箭匠两坊,后合称。

据史料记载,三国东吴定都建业(今南京)后,在此设立了制造弓的弓匠坊和制造箭的箭匠坊。

在古代,弓和箭是互为依存的作战武器,两坊又连在一起,故将生产弓和箭的两个街坊,合称“弓箭坊”。如今的弓箭坊实为古代的弓匠坊所在地。这是由于后来“匠”被讹成“箭”,所以此处就一直被称为“弓箭坊”。在枪炮出现并大量使用以前,弓箭是军队作战的主要武器,消耗量非常大,这就需要庞大的弓匠和箭匠队伍。为了便于生产和销售,他们都集中在一个地区。这就是整条街都生产弓箭的原因,弓箭坊之名也由此而来。

明朝兵刃打造——铁匠营

铁匠营,位于玄武区钟山风景名胜区东侧,呈南北走向,南起中山门大街,北至沪宁高速连接线,道路全长约500米。铁匠营,初名“铁器营”,源于明朝初期打造兵器的营地。

明清时期,官府组织铁匠成立了打造兵刃和铁器的工匠营(相当于现代的兵工厂),俗称铁匠营。到了近现代,冷兵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铁匠营也就不再打造兵刃,不再为军队服务而成了村落,铁匠营也就成了地名。

在如今的铁匠营80号(谐音“T80”)大院里,有一片隐秘的民国别墅群——T80园区。据说它的前身就是国民党军统密码研究所,还是中华民国中央政治学院分院;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成为军队院校、第七〇一研究所、中船重工集团第七二四研究所和T80科技文化国际社区。

清朝锏银制作——大锏银巷

大锏银巷,位于鼓楼区汉中路北面,东西走向,西起上海路南段,东至慈悲社,连接沈举人巷,道路全长约225米。以前被称作涧银巷,后讹传成锏银巷。

“锏”,是指明代的一种兵器;“银”,是指明代的“银作坊”;“锏银巷”即指明朝军队的军械作坊。清朝《同治上江两县志》称锏银巷。《石城山志》记载:“以雨后山水入涧,其色如银。”后成巷,名涧银巷。后来涧讹传为锏。民间传说,清代此处为制作锏银兵器的场所,故称锏银巷,疑为讹传。后分为大锏银巷、小锏银巷。据说原小锏银巷在汉中路南面,石鼓路北面,螺丝转弯以西,因拆迁,故此巷不复存在。

在如今的大锏银巷17号大院里,坐落着一座“艺术金陵文化创意产业园”。园中圣道大楼为欧洲教堂风格,立面对称,具有美式建筑特征,青砖墙面,水泥瓦屋面。1921年“艺术金陵”的前身为金陵女子神学院,成为历史长河中的又一位见证者。在圣道大楼等三座包含美式建筑风格的民国建筑中,曾先后出现美国传教士沙德纳、美国驻中华民国大使司徒雷登。此处,2002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清朝兵工厂——1865

“1865”,位于秦淮区中华门外,与大报恩寺遗址公园毗邻,养虎巷南侧、应天大街北侧、东临江宁路。前身先后为金陵机器制造局、金陵兵工厂、第二十一兵工厂、六〇兵工厂、华东军械总厂、南京晨光机器厂、南京晨光集团等,占地面积14.35公顷,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末洋务运动期间,时任两江总督李鸿章于1865年9月(同治五年)创建金陵机器制造局(简称金陵制造局)。在聚宝门(今中华门)外扫帚巷东首西天寺的废墟,以马家山为核心,建造厂房数十间,主要有机器正厂、机器左厂、机器右厂、炎铜厂、木厂大楼等。建局初期,有各类工匠200余人,主要生产各种口径的火炮、炮车、炮弹、枪子、铜帽等。后工厂规模逐年扩大,成为清廷的主要军火生产基地。1927年4月中华民国定都南京后,1929年6月金陵机器制造局改称金陵兵工厂。

1937年7月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工厂被迫西迁重庆,改名为第二十一兵工厂。同年12月南京沦陷,金陵兵工厂被日军占领。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第二十一兵工厂大部分迁回南京。1946年9月改称为六〇兵工厂。1948年,国民党撤离大陆前,将六〇兵工厂迁往台湾高雄。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第二野战军部队接管了六〇兵工厂(现址),更名为华东军械总厂。1953年,山西长治太行山兵工厂南迁与华东军械总厂合并组建南京晨光机器厂(代号三〇七厂),成为我国当时唯一的迫击炮研制生产基地。1965年1月,工厂的迫击炮生产线西迁重庆,工厂划归第七机械工业部(航天工业部),工厂开始从事航天产品的研制生产。

金陵机器制造局的诞生,开创了中国近代工业和兵器工业发展的先河,是中国近代手工业向机器制造业过渡的转折点,作为中国四大兵工厂之一,素有“中国民族军事工业摇篮”之誉,也是中国最大的近现代工业建筑群。徐建民

关键词: 铸造 兵器 遗迹 历史 南京

[责任编辑:]

为您推荐

时评

内容举报联系邮箱:58 55 97 3 @qq.com

沪ICP备2022005074号-27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Copyright © 2010-2020  看点时报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