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有墩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是朱元璋第五子周定王朱橚的长子。明洪武十二年(1379)出生于安徽凤阳,英宗正统四年(1439)病逝于开封。朱有墩一生潜心文艺,他的杂剧作品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近代曲学大师吴梅赞誉他是“气魄才力,亦不亚于关汉卿矣”(吴梅·顾曲塵谈)。郑振铎称他为“伟大的作家”。
朱有墩的戏曲创作有“家学渊源”
朱有墩弟兄十五人,多有不肖子弟,只有朱有墩“德善多才”,从小即显示出超群的能力。洪武二十二年(1389)朱有墩才十岁,其父获罪,被朱元璋薄惩,迁往云南边徼之地。朱有墩被任命管理周王府的大事,促成了他政治上的早熟,在长达三年的时间内,尚未成年的朱有墩把王府大事处理得有条不紊,深得祖父朱元璋欣赏,册封他为周世子,这种殊荣是其他世子望尘莫及的。洪武二十八年(1395),朱元璋把朱有墩和秦、晋、燕三世子一同接到宫中(今南京明故宫),亲自教导和训练他们治国用兵的本领。学习之余朱有墩便经常看戏,长期的耳濡目染培养了他对杂剧的爱好,为他日后创作打下了基础。在京城(今南京)生活的日子,朱元璋的政治文化思想,也深深地烙印在少年朱有墩的心里。
朱有墩走上戏曲创作的道路,与家族中喜好戏曲之风紧密相连。朱元璋对戏曲的爱好,深深地影响了朱有墩。据《泾林续记》记载:朱元璋有一次问昆山耆旧周寿谊:“闻昆山腔甚佳,尔亦能讴否?”足见朱元璋对戏曲的喜好,他非常重视戏曲的教化作用,评价《琵琶记》说:“高明《琵琶记》如山珍海错,贵富家不可无。”
因为爱好戏曲,倡导戏曲发挥教化作用,朱元璋曾将大量词曲作品赐予各位亲王。除了词曲作品,朱元璋还赐予一批被称为“乐人”或“乐舞生”的艺人,既可充作各种仪节之用,也可与皇宫一样用于娱乐。
明成祖朱棣同样喜欢戏曲,可以说甚于乃父朱元璋,即使在觊觎帝位、蓄谋待发中也未忘戏曲的演出,《录鬼簿续编》就记载了贾仲明、汤舜民、杨景贤一批杂剧作家围绕在他的周围。还有宁献王朱权,对朱有墩的成长也产生过极大的影响。朱权是朱元璋十七子,比朱有墩只大一岁的叔叔。他虽是皇权斗争的失败者,但在戏曲创作和研究中,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就,留下了《太和正音谱》这一戏曲理论著作,另外,他还创作了十二种杂剧作品。这些都给了朱有墩很大的启发和创作灵感。据《明史录》记载,明成祖迁都北京前,朱有墩多半是去向明成祖朝见请安或祝寿,无外乎是庆贺、看戏等,所以在朱有墩的杂剧作品中,常常描写庆赏祝寿等歌舞的内容,足见金陵的生活给朱有墩所带来的重大影响。皇族家庭氛围的影响和熏陶,使朱有墩走上了戏曲道路,可谓“家学渊源”。
惧怕政治斗争寻求另一种生活方式
明初的皇权政治使朱有墩深感政治斗争的残酷和恐怖。明太祖朱元璋,从洪武十三年(1380)开始,对当年追随他南征北战的一批宿将及开国以后仍握有重权的老臣进行了有计划的清除。后来,这股滥杀之风竟然殃及朱元璋自己的骨肉。朱元璋兴起的滥杀之风,也夺去了朱有墩数位亲人的性命,成长中的朱有墩对政治的残酷有了初步的认识。如果说朱元璋时期的政治斗争还只限于排除异己,对子女还手下留情。那么,到了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病逝后,一场更为严酷的政治斗争就开始了。这是一场叔侄兄弟间的残杀。在这场政治斗争中朱有墩之父朱橚也被卷入其中。其父被充军和囚禁期间,朱有墩曾跟随父亲来到云南蒙化。经历了四年的流浪生活,朱有墩的灾难才算结束。朱有墩的成长,始终伴随着皇族内部的权力争斗、鲜血淋淋的屠杀,他为之震惊,深深感受到政治斗争的残酷和恐怖,他决定远离政治,开始寻求另一种生活方式。
寄情娱乐投入到戏曲文学创作中去
明成祖是以藩王夺取帝位的,他深知朱元璋制定的藩王拥有兵权的分封制度对皇权的危害,因而即位后,他改变了褚王拥兵藩屏帝位的体制。成祖以后,守藩由重兵在握镇守一方的军政大员,下降为坐食禄米、无所作为的皇族地主了。朱有墩政治上的前途不再一片灿烂,惧怕厌倦权力斗争的朱有墩反而感到无比轻松,这样他可以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戏曲文学创作中去了。
他二十六岁时,写出了最早的杂剧作品《张天师明断辰钩月》,从此就一发不可收拾。正当朱有墩潜心戏曲创作时,又有人告发其父谋反,“帝察之有验,明年二月召至京,示以所告词。”朱棣才释疑而不复问(王鸿绪《明史稿》)。这次告密虽有惊无险,但还是使朱有墩心存余悸,从此更加小心慎行,将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声色之娱。由于现实处境和人生观的影响,朱有墩晚年也沉浸于戏曲创作,达到了杂剧创作高峰,佳作迭出,有时一年多达七种。同时,朱有墩还是一位颇具文学素养,有多方面创作才能的艺术家。
朱有墩虽贵为藩王,生活条件优越,心理压力却是巨大的。他远离政治,将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文学创作中,是为了“纷纷世事全忘虑,闲居中和太古音”,寓有寄情声色以远离灾祸的意图。最能代表他人生态度和生活情况的是他的《题隐居》一曲:“些儿名利争甚的,枉了著筋力。清风荷叶杯,明月芦花被。乾坤静,中心似水。靠蒲团坐观今古书,赓和新诗句。浓煎凤随茶,细割羊头肉,与江湖做些风月主。”(谢伯阳编《全明散曲》)。可见纵情声伎,对朱有墩来说,不仅是一种消遣和享受,也是韬光养晦、表明心迹的一种方式,那些看似随意的歌舞剧和佐樽庆寿剧,在极尽奢华的背后都有作者的一片苦心,是残酷政治斗争下的委曲求全,也是无可奈何。明初严酷的皇家政治斗争气氛里,造就了这位皇家戏曲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