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的是隋唐才诞生的“探花”《雪中悍刀行》糅杂了这些朝代的元素

2022-01-05 08:57:16
来源:金陵晚报

电视剧《雪中悍刀行》是一部玄侠架空剧,虽然是架空剧,然而毕竟不是神话、童话,剧中的人物及其故事也有相关历史对照。记者为此采访了文史学者、江苏理工学院人文学院客座教授黄强。

他表示,《雪中悍刀行》剧情处在使用木轮马车的时代,世袭罔替制度,边患战争不断,有北椋、北蛮等民族与异姓王的地盘。属于一个朝代更替,战争频繁的时期,大致可以推算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既然是架空剧,我们或许不能严格追究其时代的错误、史实的混淆,但是可以就剧情来说说历史文化,向观众和读者普及文化知识。”

的是隋唐才诞生的“探花”

《雪中悍刀行》中有一角色名唤“林探花”,所谓“探花”是科举时代一甲第三名,俗称探花郎。黄强说,如果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那就不会有“探花”。

科举是中国独特的选官制度,有1300年的历史,影响巨大。但必须是有科举制度,才有进士,以及一甲的状元、榜眼、探花三鼎甲。非科举时代没有探花一说。而中国科举制度诞生于隋朝。黄强介绍,科举始于隋炀帝大业三年(607),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明令废科举,历时近1300年,这期间共出现进士11万人左右,而一甲共三人,每科状元、榜眼、探花都是一人,共约2100人,其中探花也只有约700名。

“探花”之名最早出现在唐朝,但当时并非指殿试进士的第三名,只是一种戏称,与登第名次无关。唐人李淖在《秦中岁时记》中写道:“进士杏园初宴,谓之探花宴。差少俊二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若他人先折花,二使者被罚。”宋人魏泰在《东轩笔录》中也记载:“进士及第后,例期集一月,共醵罚钱奏宴局,什物皆请同年分掌,又选最年少者二人为探花使,赋诗,世谓之探花郎。”唐代进士及第后有隆重的庆典,在杏花园举行探花宴。事先选择同榜进士中最年轻且英俊的两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沿途采摘鲜花。然后在琼林苑赋诗,并用鲜花迎接状元。这项活动一直延续到唐末。唐代诗人孟郊46岁时高中进士,他兴奋至极,写下《登科后》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据了解,北宋前期宰相寇准就做过探花郎。

“探花”专属科举第三名,则始于南宋后期。曾任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的商衍鎏是清代最后一科光绪三十年(1904)的殿试探花。

的是

明朝最流行的网巾

剧中,一路保护北椋世子徐凤年的侠女南宫戴了一顶网巾。“这不是唐朝胡女的帷帽,而是大明王朝的流行网巾。”黄强说。

网巾,也称网子,是明代成年男子的束发之物。通常以黑色丝绳、马尾或棕丝编织而成,亦有用绢布制成者。万历年间转变为人发、马鬃编结。明代男子家居时可以只戴网巾,外出时则需在网巾上加戴帽子,否则便显得失礼。

网巾的流行,相传为明洪武初年朱元璋所倡。明人郎瑛《七修类稿》说:“太祖一日微行,至神乐观,有道士于灯下结网巾。问曰:此何物也?对曰:网巾,用于裹头,则万发俱齐。明日,有旨召道士,命为道官,取巾十三顶颁于天下,使人无贵贱皆裹之。”

网巾是明代成年男子用来束发的网子,没有明确等级区分,大家都争相使用,就连皇帝也使用。网巾的造型类似渔网,网口用布帛作边,俗称边子。边子旁缀有金属制成的小圈,内贯绳带,绳带收束,即可约发。在网巾的上部,亦开有圆孔,并缀以绳带,使用时将发髻穿过圆孔,用绳带系拴,名曰“一统江山”;大约在明代天启年间,又省去上口绳带,只束下口,名“懒收网”。明亡后,其制废。

的是

宋代才出现的线装书

剧中的西楚公主姜泥,在国破山河碎之后,成了北椋世子徐凤年的丫鬟,负责每月晾晒一次书,剧中晒的都是线装书。但其实线装书出现在宋朝,之前图书是竹简,以及纸张的卷轴、册页。

线装书是中国古代的纸本书装订法,纸张发明在汉代,有汉代蔡伦造纸说。纸质图书在经历了卷轴和册页两个阶段,汉、唐代只有卷轴形式的书。黄强介绍,在印刷术发明之前,图书主要是手抄本。雕版印刷出现在隋唐时期。到了宋代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图书印刷得到发展。宋代不但出现了线装书,也开始出现多种图书装订方法,蝴蝶装、包背装也产生于宋代。

穿

的是

魏晋南北朝

风行的裤褶服

徐凤年的服饰中有裤褶服,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风行的衣服。黄强曾在《六朝人的衣柜》 一书中专门论述裤褶服的产生及其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大袖衫,也有裤褶服。这一时期是南北民族大迁徙时期,北方与南方的科技、文化、服饰交融、影响。”黄强介绍,裤褶服来源自北方,传入南方后,经过改良、推广,成为南方的主要服饰,进而又传播到北方、北朝。裤褶服的特点,不在于其褶(短上衣)而在于其裤,这种裤褶即史书中所说的“为袴者直幅为口”,又称大口袴。为行动便利起见,遂在膝部将袴管向上提,并以带子束缚结。河南邓县、湖北襄阳等南朝墓出土画像砖中的人物都着这样的裤褶。“以剧中徐凤年行走江湖的特点,是可以穿,也肯定穿裤褶服,因为行动便捷。”黄强说。

的是

徐骁的五爪蟒服

剧中,北椋王徐骁觐见皇帝,与三品大臣银青光禄大夫刘体仁有礼仪之争。他换穿一件蟒服,声称“我是王爷,我这蟒服是五爪蟒,不是四爪蟒”。黄强指出,这里有错误。蟒服是明清时期文武官员的一种礼服,因绣有蟒纹而得名。明代称蟒衣,清代称蟒袍,黄强曾在《中国服饰画史》中提出蟒服的概念,即将蟒衣、蟒袍合并为蟒服。

他告诉记者,蟒袍是明清时期才有的服饰,属于皇帝赐服,非特赐不可穿。而且,剧中混淆了蟒纹与龙纹的区别。蟒服是一种仅次于龙袍的显贵之服,原因在于蟒纹近似龙纹。龙与蟒的区别,五爪是龙,四爪是蟒,用在亲王服饰上必须去一爪,成为蟒。换言之,龙纹与蟒纹相似,区别仅仅在于五爪与四爪,亲王蟒服只能是四爪。

关键词: 架空 雪中悍刀行 隋唐 探花 朝代

[责任编辑:]

为您推荐

时评

内容举报联系邮箱:58 55 97 3 @qq.com

沪ICP备2022005074号-27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Copyright © 2010-2020  看点时报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