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火锅与“拨霞供”这个名字又有何联系

2022-02-10 09:35:58
来源:金陵晚报

寒冷的天气里,火锅成为“标配”。

三两好友围炉而坐,涮着锅子边吃边聊,实为人生一乐事。

那么,问题来了,火锅有着怎样的衍变历史?

唐代诗人白居易脍炙人口的诗句“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跟火锅能不能沾上边?

最早的火锅与“拨霞供”这个名字又有何联系?

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五熟釜类似

今天的“鸳鸯锅”

据南京文化学者侯印国介绍,火锅的源头到底在哪里,目前并没有公认的结论。

就火锅原型,目前有几种说法:有人认为,商周时期的青铜鼎就是火锅的原型,尤其是一种“温鼎”,比普通的鼎多了一个可以加炭火的部位;西汉海昏侯墓出土过一个奇特的青铜三足器皿,有专家明确表示:“它是两千年前汉代的火锅,跟我们现在的火锅非常接近。”西汉墓中,还出土过一种铜器,其构造分为三个部分,即主体为炭炉,下面是承接炭灰的盘,上面放置一具活动的杯,在很多人眼里,叫染炉、染杯的这类器具就是古人用的温酒器,但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火锅。

此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还出现过一些奇特的炊具,其中,铜爨(cuan)、五熟釜和今天的火锅长得很像。

侯印国在其讲述古人衣食住行、日常生活和风俗仪式的著作《风月同天》中,对上述多个论断逐一进行了驳斥。在他看来,“温鼎”本身就是一种温器,其着眼点在加热保温上面。至于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青铜三足器皿,侯印国表示:“很难想象这个三足器里加满了热汤锅底,把肉片或者蔬菜扔进去的情形。”他按照其炭盘所能承载的炭量,推测很难将食物直接煮熟,“有可能是将已经煮熟的食物端上去保温用的。”而西汉墓中出土的染杯小而浅,容量超不出300毫升,整套炉具高不过15厘米,“用来热肉酱是可以的,用来涮火锅就很难说得通了。”

“铜爨是有个叫獠的少数民族的特色厨具。”所谓的五熟釜,其实就是分有几格的锅,这让人不由得会想到今天的“鸳鸯锅”。不过,在侯印国看来,这两种锅虽然跟今天的火锅长得像,但文献里却一个字也没有提它们的用法和其他锅有啥不同,“要把它们认定为火锅的原型,说服力很是不足,或者说,可能性很小。”他认为,“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白居易诗句中的红泥小火炉并不是指火锅,而是用来温酒的。

南宋“拨霞供”才是真正的火锅

侯印国认为,火锅之所以叫火锅,核心并不是锅,而是要涮着吃。

南宋林洪在其《山家清供》一书中则呈现了这样一幕生动场景:向游武夷山六曲访止止师,遇雪天,得一兔,无庖人可制。师云:山间只用薄批,酒酱椒料沃之。以风炉安座上,用水少半铫,候汤响一杯后,各分以箸,令自挟入汤摆熟啖之,乃随宜各以汁供……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大雪天去武夷山拜访一位止止师,有一只兔子,但没有厨师料理,止止师就告诉他,把兔子肉切成薄片,稍微腌制一下,桌上放一个风炉,再准备半锅汤,即白开水,等汤一开,每个人分一双筷子,自己夹着兔肉在汤里摇摆,直到肉熟了,捞出来蘸点调料汁吃。

后来,林洪去一朋友家吃饭,又看到了这种吃法,还专门写了一首诗来纪念;林洪还特别强调,猪肉、羊肉都可以这样涮了吃。侯印国认为,文中所说的其实就是涮肉,和今天的涮羊肉没有什么区别,而止止师和林洪这位朋友,堪称是中国火锅的先行者,“尤其是止止师,堪称中国火锅第一人。”

据侯印国介绍,《山家清供》是南宋林洪写的一本福建菜谱,共102节,上述相应场景的描述就出现在其中“拨霞供”一节。火锅的原型因此被载入史册,并和“拨霞供”这个名字联系在了一起。

著名“吃货”袁枚

撰文讨伐火锅

“宋代虽然有了跟今天火锅类似的吃法,但昙花一现,流传不广,在明代几百年,就几乎没有相关记载,可见并没有普及开来。”侯印国介绍,真正推广了火锅的,是清代皇室,“火锅”这两个字,很有可能就是从清宫里传出来的。

据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苑洪琪在其著作《故宫宴》中介绍,清代皇室早期生活在今天的东北,当地天气寒冷,所以养成了吃熟食、用温餐具的习惯,入关后,其习惯得以保留了下来。在皇帝饮食生活的膳食中,都有用热锅、暖锅的记载。其时,暖锅有两种形式:一是锅中带炉,炉内烧炭火;另一个则由锅、炉支架、炉圈、炉盘、酒精碗五部分组成。清代最负盛名的“千叟宴”,就是依不同身份、不同等级而设摆成银、锡、铜三种质地的暖锅宴。据《清宫内务府奏销档》记载,为举办一次千叟宴,内务府荤局和点心局要烧柴三千八百四十八斤、炭四百一十二斤、煤三百斤。

由此可见,当时火锅非常流行,并惊动了定居在江宁府(今南京市)的袁枚。作为史上最著名的“吃货”,袁枚对火锅很是反感,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对火锅大加讨伐:“冬日宴客,惯用火锅,对客喧腾,已属可厌;且各菜之味,有一定火候,宜文宜武,宜撤宜添,瞬息难差。今一例以火逼之,其味尚可问哉?近人用烧酒代炭,以为得计,而不知物经多滚总能变味。”该文即收录在袁枚的《随园食单》里。

关键词: 拨霞供 火锅 最早的火锅 鸳鸯锅

[责任编辑:]

为您推荐

时评

内容举报联系邮箱:58 55 97 3 @qq.com

沪ICP备2022005074号-27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Copyright © 2010-2020  看点时报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