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专稿:近年来,合肥市包河区各级基层党组织发挥党组织堡垒作用,实施党建“书记项目”,进一步压实党建责任,深化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积极响应“全域提升善治包河”行动,推进小区(片区)实体化运行,打通城市治理“最后一百米”。
紧扣基层实际,坚持调研先行。为下好基层治理的“先手棋”,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包河区各级党组织开展了系列调研活动,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大力推动组织体系建设,建立“社区党委—居民区党组织—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架构,创新开展“全域提升善治包河”行动,以“书记项目”为抓手,各街道党工委书记带队调研,了解各社区活动用房现状、各类社区服务开展情况、各小区内居民构成情况、特殊人群的生活状况,收集社区治理中亟须解决的问题。摸排各街道当前在党建引领小区治理上存在的薄弱环节,并将其作为街道本年度“书记项目”,优先以党群服务中心为示范点,因地制宜,打造商品房小区和回迁小区两个社区治理模式点来进行破题,并以微创投项目形式,开展多元化服务,提升居民幸福感和满意度。
紧扣群众需求,坚持精准立项。为了精准把握居民需求,让“书记项目”有的放矢,包河区明确要求项目要紧紧围绕区委决策部署,紧扣群众关键小事、基层民生实事、社会治理难事,坚持“线上+线下”双向发力,不断拓宽群众诉求反映渠道。在线上,打造“码上反馈”平台,充分利用“共治包河”微信小程序,突出“报事”功能,扫描二维码,就可向所在街道社区及相关部门反映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线下,充分利用红色小管家、大学生社区小管家、兼职小管家等力量,常态化开展走访入户,建立小区(网格)党支部“一台账三清单”,开展“有事专找小管家”活动,准确把握解决群众需求。截至目前,通过“码上反馈”及日常走访,已收集群众各类需求诉求48560条,其中可立刻办结的31954条全部即刻解决,需要协调整改的经整理汇总全部形成“书记项目”,全区765项书记项目立项,结案率达96.9%。
紧扣党建引领,坚持合力推进。“书记项目”立项后,对于牵扯部门较多、党组织无法单独解决的问题,包河区建立“街道统筹、社区主责、部门联动”共治机制,由街道牵头统筹城管、市场、司法、公安等部门力量积极参与,推动职能部门下沉,共同解决小区治理难题。此外,包河区还充分发挥党建联席会作用,把基层党建、社区治理和共驻共建紧密结合起来,引导辖区共建单位共同参与“书记项目”建设,着力破解基层治理力量薄弱、资源不足等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望湖街道沁心湖社区目前已与安徽省检察院、省财政厅、省医保局等27家单位结对共建。方兴社区组建了公共安全、物业与环境、协商共治、亲子教育、场馆运营等13类专委会来落实“书记项目”,围绕微党建、微政务、微综管、微服务、微治理“五微”项目,打造“幸福邻声”“志愿十号”“方兴义仓”等治理服务品牌,引导群众主动参与社区治理。
紧扣责任落实,坚持强化保障。为确保“书记项目”落实到位,包河区委组织部按照“一月一报送、一季一调度、一年一总结”原则,每月研判工作开展情况,每一季度直接到基层一线召开调度会议,并将落实情况作为基层党建述职评议、党建考核的重要指标和年度党建项目化补助的依据。各街镇分别制定细化方案、具体计划,增强项目科学性、针对性、操作性。根据各街镇反馈推进阻力较大的“书记项目”,包河区委组织部还进行集中调度,完善治理机制,创新开展了“问题闭环处理机制”“红色物业”等一系列专项行动,组织区住建局、区民政局、区人社局等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亲自过问、亲自研究、亲自上阵,聚全区之力打通基层治理“梗阻点”。对于长期推进不力、推动效果不好的18个“书记项目”负责人,组织部也进行了发函提示、约谈提醒,督促其扛起“第一责任人”职责,促进各项工作顺利高效开展。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