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纽约为大本营的百老汇(Broadway),和位于洛杉矶的好莱坞(Hollywood)遥相呼应,被公认为来自美国东西部的两大文化支柱产业。今年正值《窈窕淑女》诞辰60周年,这部首度访华的百老汇原版音乐剧将依次在上海、福州、厦门、北京等城市进行为期2个月(4月底至6月)的盛大巡演,这或许将是我们见证百老汇自我革新的最好方法。
2015年,由香港导演杜琪峰执导的《华丽上班族》因其独具一格的表现形式而广受关注。这部以职场、欲望和个人选择为题材的电影改编自2008年的一部同名舞台剧,除了华丽绚烂的布景之外,音乐和舞台表演的融合也成了这部电影最终获得成功的必要元素之一。
早在上世纪,欧美导演便开始在舞台剧和电影结合方面进行探索,音乐剧评论家尼尔森·普莱斯利(Nelson Pressley)认为,随着《理发师淘德》、《悲惨世界》相继被改编或翻拍,院线牵手百老汇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容小觑。相关统计显示,舞台剧翻拍而成的电影所吸引的受众之中,往往超过一半都是百老汇剧目的爱好者。与此同时,百老汇剧迷对周边产品的痴迷和追捧,更是不亚于多年盘踞美国粉丝榜首位的“星战粉”。
今天的百老汇已经成为美国文化产业重要的一环,它在美国东部与位于美国西部的好莱坞遥相呼应。除了纽约时代广场周边的36家剧院,百老汇更是一种文化象征,代表着高品质、高投入的歌剧、舞台剧。其“精英主义”的创作理念、制作方式与强调商业化、大众化的好莱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普莱斯利认为,未来互联网的兴起不仅不会冲击百老汇,反而会促成它在全球范围内更深广的传播与流行。近几年百老汇剧目在中国的兴起,几乎常常爆满的盛况,也让百老汇看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2015年,一部《歌剧魅影》在中国掀起热潮,令观看音乐剧成为时下正热的时尚娱乐方式,更满足了一大批渴望亲历现场的文艺青年。从早期的《猫》、《悲惨世界》,到近期的《歌剧魅影》,百老汇剧目的全球巡回演出中,亚洲尤其是中国,逐渐成为了必经之站。
在美国的经营困局,同样是百老汇进军亚洲市场的重要原因之一。据彭博社(Bloomberg)统计,百老汇的一个普通剧目一般耗资700到1500万美元,而类似《蜘蛛侠》系列等经典剧目则可能要耗资近8000万美元,这还仅仅是最初投入,并不包含剧目排练过程中的日常开销。如此高昂的费用,让许多剧目在演出结束后根本无法做到收支平衡,而这样的剧目事实上已经超过了50%。面对美国市场的萧条,许多导演开始寄希望于全球巡演,目标更锁定中国这样的新兴文化阵地。
下一站,中国
▲类似于现存的大部分经典艺术,百老汇歌舞剧从纽约出发,早已在世界范围内衍生出形式和内容与当地文化气质更贴近的改编作品。被誉为“20世纪最佳音乐剧”的《窈窕淑女》便是其中一个标志性代表
执导过多部百老汇剧目的舞台剧导演杰弗里·莫斯(Jeffery B. Moss)对于“巡演”一词并不陌生。对于即将在中国登陆演出的百老汇经典剧目《窈窕淑女》(My Fair Lady),他的信心溢于言表。这部1956年在百老汇一经公演便取得空前成功的剧目,问世之初就一举囊括了戏剧最高荣誉“托尼奖”(Tony Award)中包括“最佳音乐剧”在内的6项大奖。
随后,它被翻译成11种语言,在21个国家进行巡演。1964年,由乔治·库克(George Cukor)执导,奥黛丽·赫本(Audrey Hepburn)主演的同名电影风靡全美,赫本的谈吐、穿着、生活方式更一度成为了当时“淑女”们争相效仿的典范。
《窈窕淑女》讲述了出身底层的“卖花女”伊利莎(Eliza)被中产阶层语言学教授希金斯(Higgins)成功改造为优雅贵妇,却始终未能忘记真我的故事。该角色本身就极具魅力,赫本的诠释更让伊利莎充当起当时女性的时尚指南。但是莫斯表示,作为导演,最让他兴奋的还是将全剧经典的台词、音乐以舞台的方式再度呈现。此次巡演中,《The rain in Spain》、《Wouldn't it be lovely》以及《Get me to the church on Time》等剧中知名曲目将在中国的各大舞台上久久回荡。
不可否认,百老汇新老剧目的在华流传,促使中国观众获得了一种新的文化体验。无论是《Q大道》、《芝加哥》还是《歌剧魅影》都受到了中国年轻一代以及文艺爱好者的追捧。与欧洲相对严肃、实验的音乐剧风格不同,百老汇的基调以幽默为主,轻松自然接地气的表演风格,也让后者更好地被普罗大众所接收,其飞速成长确实不足为奇。因为通俗易懂且娱乐性极强,百老汇舞台剧这一表演形式出现不久之后,很多人就放下了手中的莎士比亚和简·奥斯汀,重新回到剧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观看百老汇剧目时,也不会产生过多的理解性障碍。
▲诞辰60周年之际首度访华的百老汇原版音乐剧《窈窕淑女》将依次在上海、福州、厦门、广州、重庆、成都、兰州、北京等城市进行为期2个月(4月底至6月)的盛大巡演
百老汇剧目在中国的牛刀小试,让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开始瞄准百老汇,对其剧目进行大规模投入。近几年,很多经典剧目,包括“托尼奖”得主也有不少中国“金主”的鼎力支持——君舍文化的钟丽芳和团队就参与了剧目《花都艳舞》(An American in Paris)的投资和中国巡演,在她看来,美国演艺市场对中国有着很强的借鉴价值,以经典剧目《狮子王》为例,演出时间长达17年,目前在全球累计票房高达62亿美元,国内还没有任何一部剧目可以与之相提并论。关于未来,钟丽芳认为,巡演以及全球投资将成为百老汇重振雄风的最佳解决方案。
Q=《周末画报》
A= Jeffrey B. Moss 《窈窕淑女》音乐剧导演、制片人
Q: 作为《窈窕淑女》的导演,您认为执导过程中最激动人心的部分是什么?
A:故事讲述了卖花女伊莉莎为了改变生活而接受希金斯教授语言训练的故事。无论是故事本身、歌词还是旋律,都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直到今天,这部作品在百老汇和美国各地仍称得上是大热门,受到男女老少各个年龄层观众的喜爱。于我而言,最激动人心的部分莫过于把这些经典的故事、歌词及旋律,以舞台剧的形式呈现出来,因为舞台剧不仅仅是艺术,更是一种值得去热爱的娱乐方式。
▲任凭谁也无法轻易忘怀,1964年上映的电影版《窈窕淑女》中极尽优雅高贵的奥黛丽·赫本。纵使时光荏苒,她依旧是许多人心目中伊利莎的完美化身
Q:对于中国观众来说,1964年赫本主演的电影版《窈窕淑女》可能更为知名,此次舞台剧对经典的重演,会有什么不同的构思吗?
A:一直以来,我们的目标是尽可能地还原原著。我认为这部剧目的核心在于角色本身。以女主角为例,一个女孩为了进入另一个阶层而不断地训练自己,改变自己,而在这种改变当中,她从未曾忘记初心。我认为她是一个令人着迷的角色。除此之外,很多人物的性格、经历都能让人们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并与之产生共鸣。在排练时,我们尽可能地让演员们去感受所饰演角色想要表达的情绪和语言,最大程度上地还原人物本色。电影版的巨大成功毋庸置疑,但舞台剧中,我们有一群演技同样出色,对角色体会颇深,而且在北美经历过多次巡演的演员,他们会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现场体验。
Q:《窈窕淑女》在北美受到了大批年轻观众的青睐,您认为其中原因是什么?
A: 在挑选演员时,我们会特别关注一些“能够带来不同选择的人”,即他们可以对故事有多个版本、多种层次的解读。但是,在排练和表演时,我们又极为强调统一性,也就是说大家需要协力讲述同一个故事——一个年轻姑娘不断完善自我,最终了解自己是谁的故事。对于年轻人来说,这个主题本来就极具吸引力。虽然剧中所有人穿着20世纪初期的服饰,但“发现自我,追求改变,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独立”是一个非常活在当下的流行主题。
Q:此剧的演员都称您是“舞台剧通”,是什么促使您在舞台剧领域坚持了这么久?
A: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舞台剧了。在家人的影响下,我经常会去百老汇观看剧目,《窈窕淑女》可算是我的“戏剧启蒙老师”。那时候,我第一次发现原来舞台剧可以给人们带来那么多欢乐,观众聚精会神观剧的表情至今让我记忆犹新。让观众真正感受到舞台剧的快乐,是我成为导演以来一直的目标,它极具挑战性,同时又有着让人不知疲倦上下求索的魔力。
Q:《猫》和《歌剧魅影》等百老汇经典近年来在华受到热捧,对《窈窕淑女》的北京之行,您有什么期望?
A:得知我们被选上,要在北京进行《窈窕淑女》60周年纪念表演的时候,我真的很开心。这次演出有很多非常出色的演员,他们大多在国内外经历了数次巡演,不仅演技精湛,对舞台的驾驭能力也十分出色。我们在美国巡演时获得了很多本地观众的喜爱,也期待北京的观众的可以像我们一样,因为这部剧爱上《窈窕淑女》。
随时代而变
2013年开始,美国萎靡的经济不可避免对百老汇带来了一定冲击,视频网站的崛起更让院线和舞台感到了巨大的生存压力。相关财报显示,虽然近几年间,百老汇票房总额一直都有一定程度的增长,但美国的购票人群已经明显呈现老龄化趋势,无论改编后的内容,还是目前采用的新媒体舞台技术,都不能满足口味愈发挑剔的年轻人。此外,一部百老汇剧目一般需要至少演出500场,才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盈利,但大部分新锐舞台剧根本无法做到这一点。于是,很多剧评人甚至大胆放话,称百老汇步入了“衰退期”,未来将从大众文化转为小众精英的私家爱好。
普莱斯利却不这样认为。在他看来,未来无论在美国还是其他国家,娱乐业和科技业的蓬勃发展。都将促成“音乐、舞台剧和现场演出的全面回归”,它们不仅不会衰退,反而会欣欣向荣。这种预测并非毫无根据, 2013至2016年期间,到访纽约的游客几乎人人都要去观赏百老汇的歌舞剧,其纽约“文化地标”的权威难以撼动。作为一个巨大的文化产业,它的周边商业运营极为成功,对纽约的旅游、餐饮、购物,乃至人文教育都有着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尽管存在一些无法盈利的项目,但自2014年起,百老汇剧场的购票率已有了回升,累计观众数量超过了1300万人次,总收入高达13.62亿美元。相较之下,任何其他国家的歌舞剧产业都无法望其项背。
与中国许多独立剧场相似,历经百年的百老汇曾多次转换过定位,它最初仅仅是一个以“戏剧实验”为目的的小型组织,参与的演员也大多为经验尚浅、业内毫无知名度的新人。随着其影响力的扩大,1930年代的百老汇甚至一度左右政治,公开的演出和诙谐的抨击讽刺为美国的左翼集团积累了不少支持。直到1960年代,百老汇才真正进入商业化运作,蓬勃的生机和可观的收益随之而来,年轻的戏剧表演者和作家却也不得不另寻新的“实验基地”。如今,纽约文艺青年和“嬉皮士”们的活动范围已从百老汇转移至格林威治,在他们看来,真正的创造力仍然活跃于商业未曾触碰的土壤。
为了吸引年轻观众,百老汇也做出了一系列改革,无论是引进新人导演和剧作家,还是举办青年舞台剧夏令营,从娃娃抓起,百老汇正试图以“无孔不入”之势,渗透到美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与各校合作,定期对学生进行舞台表演培训之外,百老汇定期举办的“大师班”也是人们乐意光顾的原因之一,与偶像、明星同台,并与之交流学习,实乃众多百老汇粉丝的夙愿。与中国戏剧工作者相对尴尬困窘的处境相比,纽约的台上新人和台下观众,显得更加幸运。不过我们相信,百老汇频繁现身中国,必定会促成某种良性的示范效应,帮助改善中国歌舞剧市场的现状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