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汕头一些民营美术馆里的小观众骤然增多,而家长的目的几乎一致:让孩子亲近艺术、感受艺术之美。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美术馆一般是公办性质,而民营私人美术馆甚少听说。近年来,民营美术馆逐渐兴起,并形成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无论是公办,还是民营,美术馆都具有公共文化服务与教育的功能,从不同程度反映出当地地域文化底蕴、公众文化品位、对外文化交流水平等。
记者发现,散落汕头大街小巷的“潮味”民营美术馆,正以个性化的特色展览与服务,为汕头的文化繁荣与艺术品质提升贡献自己的力量。它们不仅承载着创办人的人文梦想,更承载着这座城市文化发展活力。
艺术人生扎根潮汕故土
“艺术总是时代精神的形象表征,无不打着深深的时代烙印。若想溯源汕头的美术教育史,则得从民国初期说起。”年近八旬的著名画家、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汕头画院名誉院长陈政明说。对于中国近现代美术发展史,他再熟悉不过。
据陈政明介绍,1912年,上海出现了一所令人瞩目的学校——上海图画美术院(后来改名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简称上海美专),掀开了中国现代艺术教育史的崭新一页。这所学校以“发展东方固有艺术、研究西方艺术”的蕴奥为宗旨,设有美学理论、艺术概论、西洋美术史、艺术思潮论、艺用解剖学、透视学、构图学、色彩学、写生素描等必修课和专业课,主张各种学派兼容并蓄和艺术风格的多样化。
“当年的上海美专是书画艺术的殿堂级学府,潮汕地区许多有艺术追求的青年纷纷北上,到上海美专求学。当时这所学校的教务长谢海燕也来自潮汕,是揭阳人。”陈政明说,上海美专在坚持办学的数十年间,为国家培育了不少栋梁型的美术人才,潮汕名家如刘昌潮、王兰若、林受益等人,都是或毕业或曾求学于上海美专。这些人毕业后有的留校任教,有的则返回家乡任教,将艺术生命扎根在潮汕的故土上,培育出一批批美术人才。
新中国成立后,各类艺术院校纷纷开办,考上广州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高等艺术院校的潮汕青年越来越多。跟上海美专的毕业生一样,这些从广州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院校毕业的青年,有的选择留校任教,有的继续深造读研,有的回到家乡的中学、艺校执教。
“可以说,那时候,全国多地都有潮籍美术人才的身影。这些人成为当时汕头美术界的中流砥柱,为中国现代美术史增添了新光彩。”陈政明感慨道。
汕头首家民营美术馆起于2010年
改革开放后,社会各领域开放促进了文化艺术交流,带来美术馆专业化发展的机遇。
业内人士认为,改革开放提高了大众审美认知,使人们对专业美术馆产生需求,美术馆专业化功能逐步完善,“收藏、展览、学术研究、教育推广、社会服务等,成为美术馆完成使命的基本要求”。
中国的民营美术馆之路,始于20世纪90年代。1991年,新型美术馆——炎黄艺术馆开馆,成为第一家民办公助性质的大型公益美术馆。1997年,第一座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国家级美术馆——何香凝美术馆开馆,由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委托华侨城集团代管。这两个美术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美术馆管理体制改革的初探。
对于汕头来说,这种“初探”,得从2010年说起。这一年,由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萧晖荣独资创办的汕头艺苑文化广场正式落成,岭东美术馆、岭东雕塑院、萧晖荣艺术馆等多个非营利性艺术机构也同时在该广场内成立。其中,岭东美术馆是粤东地区唯一一所具规模的民营省级美术馆;岭东雕塑院是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雕塑院属下的南方创作基地。
岭东美术馆负责人萧培扬介绍,10余年来,岭东美术馆以传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及侨文化为宗旨,以艺术展览、文化交流为载体,引进国内外知名艺术家、文化机构来汕展览及交流。同时,积极配合汕头市各文化艺术单位成功举办了100多场高水平的公益性展览及文化交流活动。
据了解,近期,“汕港同心繁花似锦——萧晖荣教授艺术展”正在岭东美术馆展出,作品共100件(套),包括中国画、古今各体书法、文人雕塑。馆内还同时展出有其他名家书画作品,从水墨到水彩,从写实到写意,从小品到大作,从纸面到装置,主题多元,作品丰富。
“岭东美术馆已发展成为汕头市对外文化艺术宣传与接待的重要窗口。”萧培扬认为,美术馆不仅是办展览的地方,它更承载着公共文化服务与教育的功能,民营美术馆本身自主、有活力的特质,也为一座城市的文化发展注入活力。展览策划或展览的学术水准是衡量美术馆的一把硬尺标。
为城市美学氛围作有益补充
尽管国内民营美术馆已更迭到第三代,其实走过的路只有30年。在这30年的更迭之路上,民营美术馆很“烧钱”,早已成为业内共识。缺少运营资金,成为很多民营美术馆发展的掣肘。如何运营维持,完善自身造血机制是民营美术馆亟待迫切解决的问题。
那么,汕头的民营美术馆是如何运营的?仍以岭东美术馆为例。据萧培扬介绍,汕头艺苑文化广场不单有美术馆,岭东美术馆展厅主要位于二、三楼,三楼以上的楼层则作为办公场所租借地,也就是相当于写字楼,而所得的租金一部分用来维持美术馆运营。
“水电费、员工工资、办公经费、设备维修、引进展览费、出版费等开支,美术馆一年的开支算下来要100多万元。可以说,这么多年来,物业租金养活了美术馆。”萧培扬说。
严格来说,岭东美术馆属于民营企业性质的美术馆。那么,民营私人性质的美术馆又是如何运营的?在汕头市金平区中山路59号一座不起眼的居民楼,有一家名为隐·美术馆的民营私人美术馆,位置虽如同其名字一样隐蔽,平时也有不少美术爱好者到此探馆。
走进隐·美术馆,绕过一个咖啡吧台,以《她》为主题的油画人像展览映入眼帘——画像中,不仅有温婉贤淑模样的女青年,也有个性张扬、朝气蓬勃的少女。继续往馆内踱步,眼前则是一个开着暖光的私人画室,画室内可见投影仪、画板、油画颜料等物件。
“80后”李余是隐·美术馆馆长,汕头人,有10多年的绘画创作经验。“在汕头开设一个艺术空间,让喜欢艺术的人到这里互相交流、碰撞思想”是李余开馆的初衷。因此,从去年5月,他自掏腰包开始打造这样一个文艺空间,经过两个月的装修,这个500平方米的空间变身成了一个私人美术馆。
“隐·美术馆维持日常运营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咖啡角、艺术沙龙以及绘画培训,到此观展都是免费的。我创办这个美术馆并不是为了赚钱,而是让喜欢绘画艺术的人到此观展,一起交流艺术心得。”在李余看来,一座城市的艺术氛围如何,与美术馆密不可分,民营美术馆成为城市美学氛围的有益补充。
“展览是一个美术馆的灵魂。”李余指着墙上《她》油画人像展览说,自去年7月成立以来,隐·美术馆除展出油画作品外,每周日晚上还举办“观影之夜”、艺术沙龙等活动,吸引着这座城市里的文艺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