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的都市和行会行话介绍 元朝的手工业发展历史

2021-10-21 15:16:22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一、引子

历史学家黎东方说“元朝的历史最难读,也最难写,最难细说。”为何有此三最?和黎东方同年出生,同年去世的历史学家邓广铭评论说,这几句话,简单明了,却是每一个研治中国通史的人所都体会到的真正甘苦。

公元1162年在漠北草原斡难河上游地区(今蒙古国肯特省)诞生了一位伟人,他就是孛儿只斤·铁木真。后为蒙古帝国可汗,尊号“成吉思汗”。1206年春天铁木真建立大蒙古国。1227年在征伐西夏的时候去世。1265年(至元二年)十月,铁木真的孙子元世祖忽必烈追尊成吉思汗,庙号为太祖。1271年(至元八年),忽必烈将国号“大蒙古国”改为“大元”。

大元的历史,人们常常从1271年开始叙述的。从这一年开始,到1368年,共传世11帝,历时98年。元朝统一扩大和奠定了中国的版图,促进了多民族的融合,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行会在元朝也得到快速发展。

二、元代的都市

在元代,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许多原有的都市恢复了过去的繁荣,同时还出现了许多新的都市和对外贸易通商港口。元代一些比较出名的都市有:

1、大都(北京)。至元九年(1272),元世祖忽必烈自哈拉和林迁都大都(今北京),在金人所筑的旧城东北部,建了新城,规模比金代更为宏伟,名曰汗八里。大都城由元初政治家刘秉忠所规划设计。元大都城的选址和布局极大地影响了北京城的发展和商业区的形成,反映了当时建筑工业技术水的高超。

作为封建王朝的都城,主要职能是为皇室、贵族提供各类服务。故大都的商业比工业发达,官商比私商发达,特种手工业比一般手工业发达。在商业方面,皇室、宫廷经营占较大比重。元代经济发展盛期,大都通惠河的商船舳舻千里,帆樯林立,大都城内商贾云集,交易活跃。

马可·波罗称赞大都为“商业繁盛之城”,“外国巨价异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城内共有五十坊,各种市集约三十多处。南方的粮食、物资通过海运和京杭大运河,源源不断运到大都,各地的商品、货物也聚集在此。城市中心的钟鼓楼及积水潭、什刹海东北岸的日中市(也称作为斜街市),由于地处船泊码头,一时间商贾云集,买卖繁盛,生意兴隆,大小商号、茶楼酒肆、饭店客栈、宫观寺院,以及歌棚舞榭、曲艺杂耍等商业、休闲、娱乐场所都聚集在此,成为大都城内最繁华、热闹的地区。西四一带的羊角市,则集中着羊市、马市、牛市、骆驼市、驴骡市等。日中市和羊角市是元大都城内集中的两个主要商业区。除此之外,今东四西南的枢密院角市、今南河沿大街以东的中枢省前的文籍市和纸扎市等,以及今旧鼓楼大街东北的靴市等,商业活动也较多。

据《元史食货志》记载,天历年间(1328-1330)全国商税所入为76万余锭,大都商税为10.3万余锭,排名第三。

大都较之唐代的长安、北宋的汴梁、南宋的临安,在国际交流和商品贸易方面,可以说是“后来居上”。

2、杭州。杭州是元代东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和清朝灭南明造成乎毁灭的灾难不同,元灭南宋,并没有对南方社会经济造成多大破坏,南方的经济文化发展并没有被中断。在京杭大运河开通的有利情况下,杭州在元代依然是东南地区的经济中心。当时,杭州的人口超过百万,商业非常繁荣。那是,由原来的浙西、浙东、江东、福建四路组成的江浙行省,辖境北起长江,南至福建,东临大海,西至鄱阳,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江浙行省在全国十一个行省中,人口最多(北方人口不断南迁),经济最发达,元官府当然重视。元朝把江浙行省的治所迁到杭州,统辖东南地区的三十个路。文宗至顺元年(1330),户部所登记在册的钱粮户数,全国46%在江浙行省,每年征服的粮食数字,江浙行省占37%。全国商税占34%。

元代杰出的理学家吴澄言:

江浙行省视诸省为尤重,土地广,人民众,政务繁,钱谷之数多,朝廷之所注倚。

江浙行省如此重要,元朝在江浙行省派驻的军队是南三省中最多的,派驻到其他行省官员的是章(“章”原意为商量处理。金元有章政事,位次于丞相),而江浙行省的却是丞相。

元朝定都大都,浚通了京杭大运河,这使得京杭大运河南端的杭州,和北方地区的联系得到了空前加强。如此,彻底改变了杭州长久以来偏安东南的劣势,标志着杭州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元朝在商品流通过程没有过境税,只在进入销售时才会征税,当时全国一万锭以上税额最高的场务有四处,除了一处在长江与运河汇流处的真州(江苏仪征),另外三处都在杭州。由此可见,杭州在元朝经济版图上的地位是何等的高。

商品通过运河南北来往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人员流动。南方人沿运河北上,进京观光,谋取出路。北方人南下,仕宦、从商、游学。各种观念、文化在这里交流融合。可以这么说,杭州和大都,一南一北,成为元朝两个文化交流融会中心。

元朝向内陆和海洋两个方面拓展,开展海外贸易,而杭州更成为了这个体系中重要节点城市。与中原传统的“朝贡贸易”不同,元朝统治者早在草原时期,就派私人商业代表,进行商业贸易。草原的重商传统使得民间海外贸易基本不受限制。

杭州作为江浙首府和运河最南端,成为各贸易线路的重要接入点。发达的交通,成就了杭州交通和经济枢纽的地位,元人称赞杭州“山川之盛,跨吴越闽浙之远,土贡之富,兼荆广川蜀之饶。”

杭州在南宋时就富甲天下,其繁华盛况,在吴自牧的《梦粱录》、周密的《武林旧事》、耐得翁的《都城纪胜》、西湖老人的《繁胜录》里都有详细精彩的描写。但由于南北分裂,杭州在南北交流中的中心作用无法得到体现。进入元朝,这一弊端消失,杭州在世界贸易体系中的地位,元要高于南宋,是当时世界的中心城市之一。

元代到中国杭州来的外国商人、传教士、旅行家很多。如马可·波罗、伊本·拔都他等都对杭州赞赏不已。

3、扬州。扬州是元代重要的商业城市。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设置扬州大都督府。次年,改大都督府为扬州路总管府,领高邮府和真州、滁州、通州、泰州、崇明(今上海市崇明县)5州,并直领江都、泰兴2县。

4、苏州。苏州是元代东南大都会。至元十二年(1275)设江淮行省,置浙西路军民宣抚司,次年即改宣抚司为江路,属江淮行省。十八年(1281)升江路为达鲁花赤总管府。至元二十八年(1291)划江而治,江南设江浙等处行中书省,苏州属之。元贞元年(1295)升昆山、常熟、吴江、嘉定四县为州。元末至正十六年(1356)张士诚入据江,建大周政权,一度改称隆府,次年张士诚接受元朝封册,复改为江路。

5、泉州。泉州是元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泉州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港。至元十四年(1277),元廷在泉州设立行宣慰司,兼领行征南元帅府事,同年在泉州设置市舶提举司。至元十五年(1278),福建全境入元版图。升泉州为泉州路总管府,领南安、晋江、同安、安溪、德化、永春、惠安七县,泉州属福建行省,省治设福州。至元二十一年(1284)二月,再设泉州行省,同年九月,泉州行省并入江淮行省。至元二十九年复设福建行省。至元二十七年前后,开始在澎湖设立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等岛屿,隶属泉州路同安县。当时澎湖列岛有居民1600余人,贸易至者岁常数十艘,有“泉州外府”之称。大德元年(1297),为图琉求(今台湾),改福建行省为福建海行中书省,遂徙治泉州,辖诸州。大德三年二月,置福建宣慰司都元帅府,移治福州。延祐七年(1320),泉州设都转运盐分司,直属户部,专掌场灶榷办盐货及批验盐商引目等事。至正十六年(1356),撤福建路,成立福建省,此为福建设省的开始。

6、广州。自唐宋以来,广州一直都是海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元代的广州继承了唐宋以来的地位,中外商品云集,是一个繁华的国际都市。

7、宁波。宁波是元代三大港口之一。元朝至至元十三年(1276)称庆元路。

元朝大德七年(1303),设浙东道都元帅府。属于江浙行省。南通闽广,东接日本,北距高丽。

8、上海。到了元代,上海镇日趋繁荣。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正式建县,称上海县,属松江府,上海已经成为初具规模的贸易港口和国际市场。

9、温州。温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贸易港,到了元代,温州设有来远驿,专门来接待番商。

10、上都(开)。开是元上都,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多伦县西北闪电河畔。1256年春,忽必烈命人在桓州以东,滦水(今闪电河)以北,兴筑新城,名为开府,作为藩邸。1263年,升开府为上都,以取代和林。至元元年(1264),又改燕京为中都。1273年,改中都为大都,定为都城,而将上都作为避暑的夏都,形成两都制的格局。每年四月,元朝皇帝便去上都避暑,八九月秋凉返回大都。皇帝在上都期间,政府诸司都分司相从,以处理重要政务。皇帝除在这里狩猎行乐外,蒙古诸王贵族的朝会(忽里台)和传统的祭祀活动都在这里举行。上都开是一座具有汉式宫殿楼阁和草原毡帐风格的新兴城市,商业和手工业都很繁荣。

三、元朝的手工业

元代在农牧业方面取得的成就,给手工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基础。元代手工业在两宋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各地手工业技术能融汇交流,特别是来自欧洲和中亚的科学家、技术专家被征调到中国,更加促进了手工业技术的发展。元代中国手工业发展水远比当时的欧洲和亚非各国高,不少手工业产品成为重要的输出品,为当时的世界各地人民所珍视。元代手工业可分为三类。

1、官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规模庞大,种类繁多。有的属于工部(工部是中央的总管机关,是手工业的主管部门,掌天下营造百工之政令),还有的属于将作院、大都留守司、武备寺、徽政院、储政院。鞠清远《元代系官匠户研究》有细致描述。官办手工业局院的设置遍及全国。北部的蒙古地区、西北部的谦谦州、新疆地区、河西地区、云南地区等都有发达的官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主要生产的产品为军需用品、城市建筑、织造。

2、民间手工业。民间手工业有个人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也有手工作坊。官府可训练专门的技工,各地服役的工匠,都有学和提高技艺的机会。通过官府学,各地手工业技术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在交流中也促进了创新。民间手工业分布广泛,主要的生产部门有:丝织业、棉纺织业、制瓷业、矿冶业、造纸、印刷、酿酒业、制盐业等。

3、寺院手工业。元代的寺院多经营手工业。元代以吐蕃萨迦派的佛教领袖为世代帝师,统领全国佛教,喇嘛僧人(番僧)因而获得种种特权。在道教方面,1222年,成吉思汗在阿姆河畔的营帐里会见过山东莱州的全真道道士长春真人丘处机,并赐给了丘处机一张诏书,免除道士的赋税差发。应该说佛教的寺院,道教的道观,在元朝都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他们也都有自己的手工业,主要包括冶炼业、农产品加工业(如茶叶)、酿酒业等。寺院产业由朝廷专设机构管理。

四、元代的行

元代商业繁荣,这和南北大统一,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的恢复和发展、水陆交通的发达都有密切的关系。欧亚非各国商人接踵而来,珍奇汇粹,商贾云集。

元代商业市场的分工趋于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在不少城市里,都按照不同的产品交易置有专门的商业贸易区,据宋末元初学者周密记载,杭州城内就有药市、花市、珠子市、米市、肉市、菜市、鲜鱼市、南猪行、北猪行、布市、蟹行、花团、青果团、柑子团、鲞团、书房诸市,它们分别散布在城市各处,或官营,或民营。另外杭州城还有为数众多的茶肆、酒肆、酒店、面食店、荤素从食店(专营诸色点心)、肉铺、鲞铺等。又如潮州路长兴州有五熟行、香烛行、银行(银元行)、玉麈行、度生行、浇烛打纸印马行、篙师行、净发行、裁缝行、锦鳞行、碧缘行、漕行、五色行、正冠行、双线行、糖饼行、果行、彩帛行、厨行、饭食行、酒行等二十一种同业行会组织。其中多数属于商业分工,还有少数如篙师行、净发行、裁缝行等从属于服务行业。

五、元代的行业组织

元代城市商业繁荣,社会分工细化,行业组织在宋代的基础上又有了发展。在元人的文学作品中,多有记载。

元朝著名戏曲家关汉卿在《金线池》第一折:“我想这一百二十行,门门都好着衣吃饭,偏俺这一门却是谁人製下的,忒低微也呵!”

这里有提到一百二十行。这里的行,指的是行业的种类。

元代杂剧家乔吉的《杜牧之诗酒扬州梦》第一折:“列一百二十行经商财货,润八万四千户人物风流。”

这里的一百二十行,是指一百二十行的不同的财货。考虑到当时并没有“百货店”,很多行是卖单一商品的,故而也能从一百二十种商品推导出有一百二十种行业。

全汉昇在《中国行会制度史》里面说,元代职业行会很发达,甚至妓女也组有行会。

六、行会行话

作为行业组织的行会,其职能有维护行户利益、排挤非行户的介入、规定凡经营商业者必须入行等。这些都可以在行会里行话这一现象中得到体现。

明代文学家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五引《辍耕录》载:

“杭州人好为隐语,以欺外方,如物不坚致曰‘憨大’,暗换易物曰‘搠包儿’,麁蠢人曰‘杓子’,朴实曰‘艮头’”;并进而指出,“乃今三百六十行,各有市语,不相通用,仓促聆之,竟不知为何等语也。有曰四市语者,以一为忆多娇,二为耳边风,三为散秋香,四为思乡马……小为消黎花,大为朵朵云,老为落梅风。”

“这里的从一到十,尚有一点规律可寻,即一与忆、二与耳、三与散、四与思等谐音;而大与朵朵云,老与落梅风,用一句上海话来说,毫不搭界,只能使外行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这段记载中,给了我们关于行会的大量信息。1、行有很多,有三百六十行。

2、行有行话,外行人听不懂,内行人相互明白。这种语言本身听得懂,但不知其内涵,不属于方言(本地人也未必知道含义),而是行话隐语。行话有保密作用。

3、行会维护本行利益,排挤外人。

关键词: 都市 元代 行会 手工业

[责任编辑:]

为您推荐

时评

内容举报联系邮箱:58 55 97 3 @qq.com

沪ICP备2022005074号-27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Copyright © 2010-2020  看点时报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