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声不绝于耳 2021广东省群众艺术花会(戏剧曲艺)圆满举行

2021-11-03 11:39:03
来源:南方日报

位于梅龙西路7号的梅州市文化馆,舞台上、排练厅、台阶前,曲声不绝于耳。向东北2.9公里,亮胜客家艺术中心群星荟萃,2021广东省群众艺术花会(戏剧曲艺)(下称“花会”)在此举行。

客都迎客来,艺坛逢盛事。10月25日—29日,为期5天的花会在梅州圆满举办,全省21个地市及相关省直部门带来76件作品。花会共颁发82个奖项,其中梅州摘得2金4铜,创2015年以来最好成绩。

这个成绩,对梅州群众文艺而言,是一种鼓励,更是一种鞭策。

行走梅州,处处有戏,从专业剧团到业余剧团,从城区街巷到乡村田园,从少儿艺术团到夕阳红艺术团,梅州群众文艺生态发展呈现良好态势,特别是在戏剧曲艺方面,梅州打造了一批具有岭南气派、客家风格、梅州特色的精品力作,文艺精品创作迎来百花齐放的新局面。

比创意

一首曲藏着三项非遗

加入国家级非遗项目“竹板歌”和“客家山歌”,还有省级非遗项目“杯花舞”,采用非遗项目与作品有机结合,是这部作品的一大亮点,作品真正做到了传统和新兴元素相融合

“此次花会由梅州市人民政府来主办,这让我非常感动。”粤曲演唱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广东省曲艺家协会主席梁玉嵘表示,这说明当地政府对群众文艺的重视程度。

群众文艺,顾名思义就是群众性的文艺创作和表演,一切创作从群众出发,一切创作为了群众。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孕一方戏。

梅州是文化之乡,拥有广东汉剧、客家山歌剧、五华采茶戏、提线木偶剧等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地方戏曲,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得益于地方戏曲的蓬勃发展,梅州的戏剧曲艺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近年来群众文艺得到了长足发展。”梅州市文化馆创作调研部主任、研究馆员李伟东说。

千百年来,城里乡间,搭台唱戏,方寸舞台却能够“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千军万马”。如今,行走梅州,在剧院里,在乡镇上,在田园中……文艺沃土逐渐成百姓开展文艺活动的热土。

“我是一名客家人,此次梅州之行让我对这座素有‘世界客都’之称的城市倍感亲切,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让人流连忘返。”来自东莞市代表队的演员柯杰说,有机会一定还要再来梅州,细细感受文化之乡的魅力。

今年,梅州共有6件作品入围花会总决赛,题材多样、亮点纷呈。其中,山歌表演唱《驿道行者》、山歌小戏《绣花郎与男人婆》获得金奖,山歌小戏《茶山情》、小品《谁能证明》获得铜奖,创2015年以来最好成绩。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梅州的6件作品中既有接地气、正能量的题材,也有红色题材,精心打造出了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百姓且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兼容的群众文艺作品,进一步引起观众共鸣,弘扬真善美。

“小故事彰显大情怀,《驿道行者》是让我印象深刻的一部作品。”梁玉嵘说,作为一个地方戏剧曲艺,能创作出高质量的作品,值得肯定。

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驿道行者》融入了三种非遗项目。“加入了国家级非遗项目‘竹板歌’和‘客家山歌’,还有省级非遗项目‘杯花舞’,采用非遗项目与作品有机结合,是这部作品的一大亮点。”这部作品的导演李伟东说,作品真正做到了传统和新兴元素相融合。

据介绍,《驿道行者》将故事设定于民国时期,秀嫂开了一家茶店,她的另一重身份是中共地下党员。秀嫂接到上级命令,要传送一份重要的情报,双方利用客家山歌做掩护,巧传情报,展现了革命战争年代地下革命者的智慧和胆量。

拼实力

白天上班晚上赶排练

目前,梅州群众文艺创作者达200多人,有150多支文艺团队,覆盖年龄从10岁到80岁,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创作出的作品鲜活、真实、接地气。

舞台上,演员们的衣服逐渐被汗水浸透;排演结束后,所有演职人员开起了总结会,抠细节、提建议、谈感受,讨论下一次要如何呈现更好的表演……

这一幕幕场景是梅州群众文艺工作者根植本土、积极投身文艺精品创作的一个个缩影。

相比专业剧团,群众文艺团队更多是业余成员,或是社会文艺骨干、民间艺人,或是没有基础的普通群众。

“外行人”可能对群众文艺存在误解,认为是老百姓的自娱自乐,上不了台面。实则不然,群众文艺可以丰富广大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提升城乡群众文化生活品位,它既能扎根基层,又能登大雅之堂,花会便是最好的证明。

广东省群众艺术花会是全省最具代表性的示范性、导向性、制度化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品牌,在全国范围内有较大知名度和影响力。“花会是我们基层文艺工作者和文艺爱好者非常向往的一个舞台,集中展示了全省基层群众戏剧曲艺创作的成果。”柯杰说。

戏曲曲艺是“角儿的艺术”,其核心是人。据不完全统计,梅州目前的群众文艺创作者达200多人,有150多支文艺团队,覆盖年龄从10岁到80岁,他们是来自各行各业的文艺爱好者,创作出的作品鲜活、真实、接地气。

他们白天在田间插秧、晚上在舞台上表演;上班兢兢业业,下班在家创作剧本……艺术的光亮不独属于专业群体,普通人同样也能拥有。“我们有很多演员是农民、司机,还有很多外来务工者,他们都是群众文艺的重要成员。”李伟东说。

例如《驿道行者》参演人员有11人,均来自梅州兴宁,其中有当地文化馆的干部、教师、乡镇干部及退休干部,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热爱文艺。

“当时我们得知这部作品要参赛,重新修改了剧本,根据角色需要,增加了演员,有好几名演员都是第一次接触,这个过程是比较艰难的。”《驿道行者》主演、兴宁市文化馆副馆长谢芳芳说。

事实上,群众文艺作品排演的困难程度不亚于专业院团,甚至更高。

“非专业演员要准确地把握角色比较困难,排练进度缓慢,但是大家都没有放弃,更没有因为我们是业余的而降低标准。”谢芳芳说,大家都加班加点、夜以继日地排练,力争把作品打造得更精细。

功夫不负有心人,《驿道行者》在花会上获得金奖,这对全体演职人员乃至梅州群众文艺成员来说,是鼓励,更是动力。

近年来,梅州群众文艺创作形成了自己的特点,编、导、演实现本土化,抓住剧种多且老百姓喜闻乐见这个优势,创作出很多取材于现实生活、主题性突出的小戏,特别是聚焦梅州题材、梅州出品、梅州形象,打造了一批具有岭南气派、客家风格、梅州特色的基层精品力作。

补短板

戏剧曲艺发展仍任重道远

及时的文化自省和积极的文化自觉,才能激励梅州出戏又出人,创作出更多经得起时代考验的艺术精品,不断推动梅州戏曲走向繁荣和发展;要注重人才梯队的培养,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不断学习交流,寻找超越点以及创作创新的切入点

好戏是不断打磨出来的,是“跑场子”跑出来的,平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梅州群众文艺团队的心里,梅州城区群众文艺汇演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年一届梅州城区群众文艺汇演始于2004年,经过17年的发展,此项活动已成为梅州群众文艺的一张名片。

梅州市文化馆相关负责人介绍,“汇演”通过政府搭台的形式,为全市业余群众文艺团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和交流学习的平台,激活了群众文化活力,推动全民艺术普及进程,同时扩大文化惠民成效,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是骡子是马,牵出来遛遛,群众文艺不是自娱自乐,要给予他们平台展示,才能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李伟东说,全市的文化馆排练厅都是对外开放的,目的就是让大家敢于走上舞台展示,互相交流学习。

于内,立足本土,修炼内功;于外,走上舞台,融合创新。

可以看到,作为东道主梅州在此次花会取得佳绩,同时作为东道主,都将对梅州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使当地群众文艺事业掀起新一轮热潮。

身处热潮,冷静思考,梅州市戏剧研究工作室主任林文祥表示,及时的文化自省和积极的文化自觉,才能激励梅州出戏又出人,创作出更多经得起时代考验的艺术精品,不断推动梅州戏曲走向繁荣和发展。群众艺术也是如此,地方戏剧曲艺仍任重道远。

广东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导演梅晓深耕梅州文艺10多年,梅州已成为他的第二故乡。他直言,梅州如何在现有成绩的基础上找到新的努力方向,再进行第二次自我的超越,是目前梅州面临的一个问题。

对于梅州戏剧曲艺如何进一步发展,梅晓建议,要重视存在的问题,调整努力方向,艺术是“不进则退”的过程。梅州要注重人才梯队的培养,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不断学习交流,取长补短,寻找超越点以及创作创新的切入点,“花会就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

梅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广东省群众艺术花会作为独具地域特色、门类广泛、影响深远的示范性群众文化活动,代表着全省群众文化活动的最高水平。

梅州将以此次花会为契机,以戏剧曲艺交流为纽带,促进客家文化与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推动客家戏剧曲艺文化走出广东、走向世界,当好岭南戏剧曲艺的守护者和传承者。

对话

粤曲演唱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广东省曲艺家协会主席梁玉嵘:

融入客家元素以小见大更以情动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不断增长,文化审美水平也在提高,对群众文艺创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梅州如何更好地推动群众文艺创作,推出更多精品?就此,南方日报记者专访了粤曲演唱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广东省曲艺家协会主席梁玉荣。

南方日报:您认为群众文艺创作该如何与当地特色融合?

梁玉嵘:我觉得可以多方面地融合,主要考虑去创作一些艺术价值跟社会价值相统一的作品。梅州有客家围龙屋、客家美食、非遗项目等。如山歌剧、汉剧,结合腔调来进行创作,同时可以借鉴一些兄弟剧种的元素,题材根据当地特色去选择。

此外,梅州的山水及优良的生态环境,是当地的特色和优势,独具客家的风情和韵味。群众文艺提倡贴生活、接地气,有个性、有创意,小作品、大情怀,创作者可以抓住其中一种特色,通过以小见大,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

这里我提到了“情”,这很重要。作品得走心,不能光是喊口号、贴标签。现在很难能看到真正触动到心灵的作品,评委其实跟普通观众一样,真正能够触动我心灵那根弦的作品,我就会给分。

同时,艺术创作是双向的反馈,在创作的时候,我们也要站在一个观众的角度去看待这个作品。当我的作品

在舞台上呈现的时候,也要站在观众的角度去看和思考:如果我是观众,我会不会喜欢这个作品?这一点也很重要,能给创作提供参考,使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一味地去蹭热点。

南方日报:您对梅州戏剧曲艺的发展有哪些建议?

梁玉嵘:地方的戏剧曲艺已经具有群众基础,从此次花会的参赛作品中看到了地方戏剧曲艺的魅力——它是深入群众、扎根群众的一种艺术形式。所以,推动戏剧曲艺的发展,最终还是得靠作品来说话,梅州要抓作品的创作,还有创作队伍、演员梯队的培养。

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建立一个创作奖励机制和平台,激励他们创造更多的作品。花会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以赛促创、以评促优,有些人比赛完了,马上就准备下一届的作品,这一届没拿到金奖的人,那他们就会去树立一个目标,他们便有创作动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众多的参赛作品中,我看到的都是秉持着“从传承中创新、从创新中发展”的思路,这是正确的,梅州要继续立足这一原则,先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传承好,然后在传承的过程中,不能一成不变,得有创新,得结合这个时代,结合现代人对传统艺术的审美。

关键词: 不绝于耳 曲声 广东 群众艺术花会 戏剧曲艺

[责任编辑:]

为您推荐

时评

内容举报联系邮箱:58 55 97 3 @qq.com

沪ICP备2022005074号-27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Copyright © 2010-2020  看点时报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