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南一小区发现清代武举石——掇石

2021-11-24 10:49:36
来源:金陵晚报

日前,一位南京城南老居民告诉笔者,他居住的弓箭坊某小区正在进行整治,清理了废砖乱瓦之后,一块长方形青石块从小区的一角落暴露出来,引起许多居民关注。这位老居民认为,这块石头与古代科举考试有关,希望能挖掘出它背后的故事。根据他发来的照片,笔者初步确定,这块石头是明清时期武举考试中测试考生体能的器具——礩石。它有很多种称呼,如武举石、武石、制子石等,又因这项考试科目名为掇石,有人也干脆称它为“掇石”。

武举考试与掇石

中国武举制度始于唐代,由武则天于长安二年(702)始创,至宋代得到进一步发展,明清时期(尤其是清代)达到兴盛,最终在清末因冷兵器时代结束而废止。千百年间,武举制度为国家选拔了大量军事人才,其中不少人成为名将。

各时期武举考试内容有所不同,但对考生的力量、体能都有一定要求。唐代有翘关、负重两项测试,其中翘关就是测试臂力,要求考生手持长木棍一端抬举若干次。宋代虽重文轻武,降低武科要求,取消了专门的举重考核,但在弓步射、马射项目上仍然要求拉力达到一定标准。到了明末,崇祯四年(1631)武举开刀石科目,掇石便开始成为武举考试的正式项目。

清代的武举制度沿袭明代,但规则更加严密、规范。武举考试分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前三级考试流程基本一致,共有三场,其中第一、第二场为外场,考武技,第三场为内场,考笔试。三场考试采取逐场淘汰制,每场考试合格方可进入下一场。

第一场试马箭。第二场分为两部分,先试步箭,合格后再考技勇。技勇就是力量考核,分三项:首先是开弓,弓有八力、十力、十二力三等,限三次拉成满弓;其次是舞刀,刀有八十斤、一百斤、一百二十斤三等,需前后胸舞花;最后就是掇石。

掇石考试所用石头便是这种长方形的礩石,左右两侧有可以放进手指的半圆形或者十字形凹孔,有二百斤、二百五十斤和三百斤三个等级,分别称为三号石、二号石、头号石。考生须将石块提起,离地一尺,上膝或上胸,要求一次性完成。

弓、刀、石三项技勇考核都为三号者不合格,须有一、二项为头号或二号,方准进入第三场。

第三场为内场,试策论,因习武者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考核也相对简单很多,有时甚至就要求考生默写一段《武经》走个过场。

掇石是外场考试的最后一项,考生历经逐场淘汰,层层闯关才能抵达。掇石全凭实力,毫无取巧可能,可谓成败在此一举,是武举考试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考核。许多参加武举考试的习武人家里都有这种练功用的石头,这就是各地民间至今还能看到的老物件“武举石”。

在南京,除了中国科举博物馆陈列有几块武举石,逸仙桥附近的龙蟠中路“金陵石锁园”里也有大小不等的三块。

那么,弓箭坊的“武举石”又有什么来历呢?

揭开武举石的隐秘身世

这块石头静静地卧在小区角落的草坪上,并不起眼。经测量,石块高约69厘米、宽约39厘米、厚约26厘米、外观基本完好,大小、形制与逸仙桥“金陵石锁园”里最大的一块“武举石”非常接近,也是四面各有一个洞孔,深度刚好可以容手指伸入抓举。石块上有刻字,向上一面刻着三个字——“丙子科”!石块的侧面也有两个字——“江宁”。石头很重,两个人合力才能翻动,估计重量要有三百斤,属于武举考场上的“头号石”等级。翻过来,背面还有三个字——“有斐堂”。另一侧面,有些坑坑洼洼的痕迹,不知道是否文字或饰纹,无法辨识。虽然三面加起来一共只有八个字,但已可解读出不少信息——

首先,三面刻字笔迹一致,但书法与刻工水准都不太高,因此判断这块石头不是考场上的公用考试用具,而是属于民间私人所有,三面文字系一次性刻成。“江宁”,是今南京在清朝的名称,表示考生籍贯属于当时的江宁府。“有斐堂”,推测是家族的堂号。将堂号刻在石头上,说明这是一件为家族带来荣耀的物件,这位考生显然取得了功名。

“丙子科”,即丙子年举行的武科考试。清代的武举考试,分正科和恩科,正科每三年举行一次,恩科在皇帝登基或者皇帝、太后大寿之日举办。武举乡试逢子、午、卯、酉年举行,会试逢辰、戌、丑、未年举行,所以这位考生在丙子年参加的是一场乡试,考中者为武举人。

清代武科,自顺治元年(1644)开始举办,至光绪二十七年(1901)废止,前后历九帝二百五十六年,其间有四个丙子年,分别为康熙三十五年(1696)、乾隆二十一年(1756)、嘉庆二十一年(1816)、光绪二年(1876)。这位考生是哪一年参加的考试呢?

答案其实已经写在石上。“江宁”的“宁”字,这里写作“甯”,这说明刻字年代在清道光之后。为避道光皇帝名讳“旻宁”,道光之后的“宁(寜)”字被改写作“甯”。前面列举的清代四个丙子年,只有光绪在道光之后,因此这个考生参加考试的年份是光绪二年(1876)。确定了具体年份,我们再试着找找这块“武举石”的主人。

《光绪续纂江宁府志》,编纂于光绪六年(1880),刊行于光绪七年(1881),其中卷十二《科贡表》记录了清代江宁府境内历年文武科举获得功名的人员名单。翻到武举人一项,光绪二年丙子科并补壬戌科共有十二人中举。很巧,这一年籍贯为江宁府的武举人仅有一人,他的名字叫汪寿仁!

至此,推测这块“武举石”的身世如下:

清光绪二年(1876),江宁府武秀才汪寿仁参加丙子科武举乡试,考中武举人。按照当时的习俗,他将自己平时练功使用的三百斤礩石刻上乡试年份、籍贯和家族堂号,立在祠堂前,以示光宗耀祖。

真正的“金陵武举石”

在南京,像这样的“武举石”不止一块。逸仙桥“金陵石锁园”那块最大的“夺魁堂”石,就与这块弓箭坊“武举石”非常相似。

“夺魁堂”石重达三百斤,也是四面有孔,其中一面刻了“同治丁卯菊月立”“夺魁堂”“长白孙午桥置”等文字。这些字应是一位叫做孙午桥的武秀才(从籍贯长白看,他是东北人,可能是旗营的)为了激励自己,在乡试前夕(菊月为九月,武举乡试比文举晚两个月,在十月进行)刻石励志。很可惜,孙午桥考场“夺魁”的愿望其实并未实现,连举人也没考上(《光绪续纂江宁府志》同治丁卯科武举人中无一人姓孙)。

与“夺魁堂”石相比,弓箭坊“武举石”显得非常低调朴实,但上面扎扎实实刻着“丙子科”“江宁”等字,表明它不平凡身份与金陵元素。像这样具有明显南京印记的武举石,在科举博物馆的陈列品中似也未得一见。它是非常难得的南京武举史物证。

据了解,弓箭坊某小区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李府巷当年就从这里穿过,街巷两侧曾有许多深宅大院。这块石头的位置当年就是人家的院落,它很可能是在二十多年前老城改造拆迁时,因难以搬运而被留在原地,一直深藏在瓦砾、什物堆里,直到这次小区整治才完全显现出来。

目前,该小区出新工程已接近尾声。许多小区居民表示,希望能将这块武举石在原地妥善保护起来,做成小区里一处景观,配以文字介绍,以展示今南京老城南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关键词: 清代 武举石 南京 城南 小区 掇石

[责任编辑:]

为您推荐

时评

内容举报联系邮箱:58 55 97 3 @qq.com

沪ICP备2022005074号-27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Copyright © 2010-2020  看点时报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