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en to baibai”不如“Listen to 前辈” 天津人的语言自带欢乐的“BGM”

2021-11-26 08:57:18
来源:每日新报

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了“脱口秀”。因为,电视综艺把它带火了。去听演员们吐槽生活中的点滴,调侃自己的经历,成了年轻人减压的方式。在今年的“脱口秀大会”上,新任“大王”周奇墨还用一句天津味儿的英语“Listentobaibai”爆笑全场。幽默智慧的“天津baibai”的形象给节目和演员都添了灵气。幽默是天津人骨子里的“技能”,好像每个天津人平时说话就是“脱口秀”。在天津这片土地上,“出口成趣”的表演人才层出不穷。早在百年前,“吃开口饭”的艺人们云集天津,他们创造出的妙语甚至流传到如今。如果当时就有综艺节目,“大王”的竞争一定更为激烈。

大师风范嬉笑怒骂都是“梗”

都说脱口秀是从外国引进的一种表演形式。其实,中国的喜剧表演自古就有,被相声界奉为“祖师爷”的东方朔就是位擅于即兴发挥的“脱口秀大王”。天津作为曲艺之乡,在百年前就演出场所林立,名家层出不穷。能在这片土地上以“说”谋生,怎么能没点真本事?就拿相声演员来说,在正式“入活”之前的垫话儿、三言两语的“现挂”“抓哏”,机智巧妙的“砸挂”,都被现在的脱口秀演员借鉴去了,不论是“炒CP”还是“谐音梗”都能在传统相声里找到源头。

调侃生活中的挫折和吐槽一些不尽人意的职场或是人生经历是脱口秀的“主打项”,而当年的喜剧大师早就把这些运用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我老婆推我,说,快起来,有贼了。我心里有底,说,睡觉吧,没贼。贼说话了,不能,没贼我小褂儿哪儿去了。”这段“贼说话”的小段子,相声观众都熟,它的原作者就是一代相声宗师张寿臣。“贼说话”讲的是一个在旧社会朝不保夕的艺人,用仅有的大褂儿当了换了点米,穷困的生活还招了贼,贼反被偷的结局概括当时社会底层的生活状态。而在这种情况下,居然还能编了段子把观众逗乐了,这种犀利的“吐槽”需要极高的智慧和才华。

张寿臣的杰出不仅表现在舞台上如入化境的表演天赋,还有他的创作能力,被称为是给相声“置产业”的人,他的很多创作也是长期在天津演出时完成的。每一个段子不仅是有引人发笑的“梗”,更是有让人反复品味的意义。他创作的《小神仙》讲的是在当时社会人们对命运前途的焦虑;《化蜡扦》体现着亲情的虚伪;《窝头论》体现着苦中作乐的无奈……他的讽刺准确地剖析着一切丑物的形成根源,超越了单一的娱乐功能。张寿臣机智、勇敢,擅于现场发挥,在抗日战争时期,他经常会在演出时利用“现挂”讽刺侵略者和汉奸,让观众在特殊时期得到了情绪上的宣泄。

现在年轻人喜欢脱口秀演员们的“自嘲式”表演,或者是话锋有“杀伤力”的状态。其实,这样的风格早在一些老艺术家身上完美体现。马三立是天津土生土长的相声艺术大师,他在聊天、耳语般的亲切交谈中,不露声色地把听众带入他所营造的氛围中去。到如今人们也都记得:那个会动点小心思的“逗你玩儿”;被一层层包裹下的骗局“挠挠”;那些一到吃饭点儿就奔了食堂的苍蝇;还有“大白天灯一直亮着,等我下班回头一看,灯还没人关”的职场不良作风……这些被大师打磨过一下就击中观众笑点,想起来就要乐半天的“梗”,到如今也是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妙手生花被“糊弄”了还得笑

今年有人带着魔术道具上“脱口秀大会”,一边变一边和观众互动,年轻观众觉得“挺好玩儿”的。而见多识广的老观众会说:“咱们中国的古典戏法,说和变缺一不可,说得好的,让你被糊弄了还乐得不行呢。”

在天津这个艺术气氛浓厚的城市,艺术大师辈出,被人称为“魔术窝子”。其中一位大师级的人物,就是中国古典戏法名家王殿英先生。王殿英生于天津,是一位让古典戏法登上大雅之堂的传奇人物。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法》代表性传承人,王殿英先生的入室弟子肖桂森经常出现在众多知名综艺节目的舞台上,他在主持人的“监视”和观众们的围观中,还自信满满地说:“我今年正60,打8岁开始糊弄人,你一下就能猜着我就白练了。”一下子就把所有人都给逗乐了。肖桂森说:“我的这点本事比起我师父来,那实在是差得远了,只可惜师父留下的视频资料很少。”

肖桂森介绍:中国戏法在表演时,观众可以围绕在表演者四周,近距离观赏,往往是嘴说(术语称为“使口”)和手变巧妙结合,逗笑的语言已成为戏法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王殿英先生的戏法艺术雅俗共赏,没有脏口,没有废话,逗笑观众的包袱准、脆、响,形成了独特的北派古典戏法流派。

观众们都觉得,看王殿英先生表演,赏心悦目,心清气爽。台词如叙家常,每句都有着严格的逻辑关系,急缓顿挫。古典戏法中的“使口”有两个功能,一个是吸引观众转移注意力,你光顾着乐了,就没注意演员是怎么把东西变出来的。再一个就是现场效果,演员嘴皮子利落能拢住观众,还得有包袱,能让观众笑出声。有了笑声就有了信任你的点,明知道戏法是假的,可你已经明白演员的能耐可是真的。

有笑有料

“瞎话儿”说的都是正事儿

用脱口秀的方式说新闻,现在成为一些音、视频平台上流行的方式。把一些热点话题用轻松的方式加以叙述和点评,能形成自己的风格不是件容易的事。但这种方式,早在100多年以前,就在天津的书馆儿盛行了。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天津茶园、书馆儿众多,“藏”着不少风格各异的说书人。所谓“评书”,就是有说有评,说书先生会在合适的时机说些“书外”的东西,讲点“实事儿”,说点典故。就有不少说书人专门讲说热点话题,那就是早期的“新闻脱口秀”。

据曲艺界一些老先生回忆,当年天津有位“粉丝”众多的“新闻脱口秀”主播,人称:“杨瞎话”,他是天津人,经常在茶楼上讲报,在鸟市东来轩时候多。每次上台弄两张报纸放在桌子上,找个题目就开始说,真能“白话”,却说的都是百姓心里想说的话。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净骂侵略者,被日本宪兵队逮去了,放回来还跟大家念叨自己如何被搁麻袋里打。他经常“播报”天津实事,他讲过的《刘汉臣》、《白宗魏》、《双烈女》等等新闻,后来也都成了流传下来的书目。还有三角地的郭宝山、鸟市的谢明义等人,都是当时“顶流”的以讲报纸、说实事为特色的“主播”,根据报纸上的内容,他们讲成有自己观点还风趣的故事,让人们在笑声里了解了当时的“热搜”,同时也讲出了当时的世态炎凉,为百姓说出了一些内心的憋屈。

都说天津人会说话,天津人的语言自带欢乐的“BGM”,这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天津人生性的豁达、宽容,可以把不良的情绪化解成轻松的语言排解。敏锐的思维和丰富的语言加上真爽的天性,让天津人把生活中的欢乐或是烦恼都可以用风趣的方式表达,这是一种高级的智慧、这种智慧用得恰到好处,可以成为艺术,也可以就是日常生活中的阳光与欢笑。

关键词: Listen to baibai 前辈 天津人 BGM

[责任编辑:]

为您推荐

时评

内容举报联系邮箱:58 55 97 3 @qq.com

沪ICP备2022005074号-27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Copyright © 2010-2020  看点时报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