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9000年的远古“龠”声亮相《中国考古大会》

2021-12-02 09:59:36
来源:金陵晚报

重塑当代考古重要意义,呈现中华文明灿烂成就。近日,南京民族乐团演奏家于东波携着跨越9000年的远古“龠”(yuè)声,亮相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的《中国考古大会》。朴拙的造型、悠扬的龠声,渐渐拨开了历史的烟尘,向观众呈现出一幅微风拂过、稻花四溢、水草丰茂的远古图景。

昨天,在于东波位于油坊桥的工作室,他向记者介绍了因为贾湖骨龠参加《中国考古大会》前前后后的故事。1986年到2013年之间,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分三批,一共出土了40余件用仙鹤等猛禽翅膀的骨头制作的管状乐器,经鉴定,为世界上考古出土中乐器形制最完备、出土数量最多且至今仍可以演奏的人类史前的杰出吹管乐器,至今已有9000多年的历史。此后,经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著名笛龠籁演奏家、音乐史学家刘正国考证,该乐器被定名为“贾湖骨龠”。其考证形成专著《中国古龠考论》出版,并列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这次《中国考古大会》中,央视用寓教于乐、雅俗共赏的形式,将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介绍给广大观众。

“首先是央视为师父刘正国教授的学术成果进行了普及,为‘贾湖骨笛’正本清源正名为‘贾湖骨龠’,这是一个大的突破。第二是现场用现代科技手段3D打印技术,对骨龠进行现场复原并进行演奏,为9000年龠文化的传承和普及打下基础。”于东波说。根据《中国古龠考论》所述,“龠是现代笛箫的老祖宗,无吹口,斜吹;两千多年前破口为‘篴’(dí),斜吹逐渐失传。”在《中国考古大会》现场,于东波进行了详细讲解,在吹管乐器中,竖吹的有箫和尺八,箫为内切口,尺八为外切口……这让很多观众恍然大悟——原来我们的古代乐器这么牛,这么动听!“小小一支骨龠的发现意义非凡,它是东方文明之骨,是根。骨头还在,根就有生命力,9000年前的乐器,现代人把它吹响了,文明的根就再次发芽了。”于东波说。

出生于1981年的于东波自幼学习吹笛,至今已有30多年,而他真正结缘贾湖骨龠,则要从拜刘正国为师学习传承贾湖骨龠说起。于东波告诉记者,最初对这个乐器究竟怎么吹奏,他并不知道。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南京演出时,他看到一位国外的演奏家演奏了一种阿拉伯地区的笛子,无吹孔,采用的是斜吹演奏的方法,第一次接触这种斜吹的古老吹法后,他对贾湖骨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拜于刘正国门下学习后才逐渐得贾湖骨龠演奏和制作的正宗。

为了让中国最古老的乐器能有更多的人学习传承,于东波还购买了3D打印机,和他的团队一起精确复原制作了贾湖遗址出土的骨龠。今年上半年,他和刘正国一起参与了贾湖出土的第三批贾湖骨龠的扫描修复的测音工作。于东波告诉记者,贾湖出土的骨龠多由仙鹤、大鹰等猛禽的翅膀尺骨制成,这些尺骨在川藏线上偶尔还能找到,他在偶得原材料后也曾一度自行进行仿制。此后,这项工作不断得到完善,并向着更环保、更便利的方向进行。在《中国考古大会》现场,刘正国和于东波一起现场复原了贾湖骨龠,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的贾湖骨龠当场被吹响,让观众惊艳。

自从结缘贾湖骨龠后,于东波不断进行推广普及工作,创作了《诸神的踪迹》等曲目,并对多首名曲进行改编和移植。与此同时,他也成为第一位古龠演奏非遗传承人,这些都让贾湖骨龠和古龠演奏更加深入人心。于东波表示,古乐器重奏“新声”,此次贾湖骨龠亮相《中国考古大会》,将再一次推动这个有着9000年历史的古乐器成功“破圈”。

关键词: 龠声 远古 中国考古大会 南京

[责任编辑:]

为您推荐

时评

内容举报联系邮箱:58 55 97 3 @qq.com

沪ICP备2022005074号-27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Copyright © 2010-2020  看点时报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