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今天(10月11日)表示,今年中央财政共支出45亿元,在29个省区市开展农业生产托管项目,农业生产托管加速发展。
截至2019年底,全国农业生产托管组织超过44万个。农业托管服务是如何通过专业的社会化服务,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呢?
在山东的玉米收获现场,曲阜市大王庄村玉米种植户宋从刚告诉记者,往年秋收时节需要自己忙着收割玉米,但今年他把430亩地托管给一家合作社,不仅不用操心,亩产还超过了1200斤。他表示,今年的亩产比往年多两百多斤,没事的时候外出打工一年还能挣两万多元。
宋从刚把土地交给的是农业生产托管合作社,只需缴纳一定的服务费,从种到收到销售完全不用操心。由合作社整合农机、植保、农资等一系列资源,为农民提供耕、种、收等系列化服务,这种全托管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
山东省曲阜金丰农业服务公司负责人孟昭伟表示,通过统一采购种肥药,每亩地可以节省生产资料50元,通过统一粮食收购,用了增产托管方案之后,每亩地收入多增加150元,通过一降一升,每亩地实际增加收益200元。
山东省曲阜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 桂甲奇:曲阜玉米全程托管服务达到了15万亩,占总面积的32%。
截至2019年底,全国农业生产托管组织达到44万个,2019年全国生产托管服务面积超过15亿亩次,其中服务粮食作物面积达8.6亿亩次,服务带动小农户超6000万户,占全国农业经营户的30%。
农业农村部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司长 张天佐:今年生产托管项目资金从去年40亿增加到45亿,项目受益对象主要聚焦小农户,要求小农户受益资金比例或为小农户的服务面积不低于60%;补贴环节要补到薄弱环节、关键环节,同时鼓励探索特色产品、特色产业的补贴方式。
推荐阅读:
年产1.3万亿斤:中国粮食生产迈上新台阶
新华社北京10月4日电(记者于文静)今年夏粮、早稻已丰收到手,据农业农村部最新消息,目前秋粮丰收已成定局,全年粮食产量有望连续6年稳定在1.3万亿斤水平。
回顾“十三五”以来,我国粮食生产稳定发展。201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13277亿斤,创历史新高。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470公斤,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安全线。
面对人多地少水缺的资源约束更加凸显的情况,我国强化政策扶持,加强基础建设,推进科技创新,粮食生产实现了“十六连丰”,供给能力显著增强,推动了百姓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转变。
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得益于加快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我国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科学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大豆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改造中低产田,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10.3亿亩。
围绕粮食生产和产业发展需求,国家引导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开展联合攻关和试验示范,推进农业技术进村入户。建立起超级稻、矮败小麦、杂交玉米等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基本实现主要粮食作物良种全覆盖。同时,大面积推广科学施肥、节水灌溉、绿色防控等节本高效技术。
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7亿亩以上。其中,水稻和小麦两大口粮面积稳定在8亿亩以上,大力发展优质强筋弱筋小麦、优质食味稻、加工专用稻,提高口粮供给质量。巩固提升生产功能区、优势区玉米产能。继续实施大豆振兴计划,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发展薯类、杂粮等作物,增加绿色优质特色农产品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