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近10年 蔚县下马碑遗址有了突破性发现

2022-03-18 09:43:05
来源:河北日报

这,意味着什么?

为了进行解读,研究人员对这批石制工具组合,在石器类型分析的基础上展开残留物与微痕分析。结果均明确指示出“镶嵌、捆绑”的行为。部分细小石器是古人类通过装柄形成复合工具,而石器整体上曾被用来钻孔、加工皮毛、切割植物、切割动物软组织等,展现出新型的复杂技术能力。

那是一幅什么样的场景?

4万年前、12平方米——结合野外发掘记录,一幅朦胧的画面,在脑海里徐徐勾勒:击打、磨制、凿孔、捆绑、切割……远古人类,围火而坐,各显其能、各司其职,火焰红彤彤,映照彼此,一幅“围炉而息、分享猎物”的原始图景。

磨石取彩

3月4日,正午,12时31分。

手,第一次触碰到那一抹红色。

淡淡的晕红,似雨露沾染过的月季花瓣色。附着在一块鱼盘大小的长条形石头上,旁边是一件表面部分磨光的卵石,入手沉甸甸的。另一侧,有一黑褐透红的小残块——据说,是赤铁矿(赭石)小块。

现代人类的起源与演化,是30多年来的全球学术热点。

“颜料”,在考古学上意义非凡,尤其在史前考古领域。“颜料”的出现,意味着审美、禁忌、信仰、祭祀等精神内涵。这种群体意识,普遍建立在人类聚集之上。通过颜料使用、艺术创作与复合工具等“现代行为要素”,追溯早期现代人群的形成、扩散、交流与“行为现代性”的发端与演变,是开展相关研究的重要手段。

时光,穿越回数年前——

一路向东南,抵达蔚县。泥河湾盆地东南缘。

2013年底,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前期发现的下马碑遗址展开系统发掘。发掘区域仅12平方米,但冥冥之中,却透着非凡的线索。该遗址堆积厚度290cm,主文化层位于第六层堆积,是极罕见的原位埋藏——

火塘、灰烬、石器、骨器、化石碎片,以及赤铁矿颜料加工遗迹,均亘古凝固。

内行看门道。火塘和灰烬,表明古人类在此有用火的活动。而赤铁矿粉呢?

“鉴于遗址的稀缺性和线索指向的非凡性,我们迅速组织国内外科研机构,共同开展研究。”张文瑞说。随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德国马普人类历史科学研究所(MPI)、法国波尔多大学、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古生态与人类演化研究所(IPHES)等国内外多家科研单位加入进来,联合开展国际合作研究。

高精度加速器质谱碳十四、光释光测年、贝叶斯模型计算……结果显示,下马碑遗址主文化层形成于距今4.1万-3.9万年前,形成于河漫滩环境。当时,气候凉干,草原丰茂,周边山地覆盖着针叶林。马、鹿在草原林间奔驰,鼢鼠在草地上打洞。沉积学、孢粉分析及动物考古的综合研究表明,古人类可能就生活于壶流河阶地上。

拉曼光谱、X射线荧光光谱、电镜扫描……科技检测分析确认,遗址内有一处富集赤铁矿的染色区,染色区内多块大小不同、矿物成分亦有差异的小石块,为赤铁矿(赭石)。显微分析进一步揭示,其较大一块表面有明显的反复摩擦痕迹。那块明显被染红的长条形石头是石灰岩,其表面红晕残留有赤铁矿微屑,大小200微米左右,犹如发丝。那部分磨光的卵石,表面虽无明显残留物,但极可能被作为磨锤或杵使用。

“然而,又怎么能排除这块染色区域,是人为因素产生而非自然形成呢?”

这是很多人的疑问。毕竟,赤铁矿在自然界很广泛。

王法岗再一次释疑:通过将赤红色区域土壤与周围区域同层土壤进行提取,经过多重手段分析,其结果一致显示,仅染色区富集赤铁矿,其他区域并不富含赤铁矿。后来又经磁学分析,也确认这一区域赤铁矿的成分比例要比周围区域高出很多。

把这一切研究和推理嵌入时空,4万年前那一天,变得丰富而鲜艳:

湖泊荡漾,篝火熊熊,人们围火而坐,各司其职,有的在制作工具,有的拿着卵石在研磨赤铁矿颜料,有的索性拿起大块的赭石在那块石灰岩上反复摩擦,那淡淡红晕就此留下,那淡红粉末渗入泥土,那淡淡红色点在额头、面颊,也许嘴唇上……

人之审美

3月5日,5时03分。农历,惊蛰日。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红彤彤的朝阳,晕染着苏醒的东方。苏格拉底之问,迄今无解。

是的,远古时代尚无文字,连一些简单刻画符号也罕见,即使发现人骨化石,也仅是提供一些体质人类学信息,由出土遗物或遗骨等推及生者的状况、从物质遗存中探求其背后人类的行为、文化,甚至思想,无疑犹如解谜。

因此,下马碑遗址的发现愈显非凡。或许,可这样形象地做个梳理:

直立行走,区别于兽;

打制石器,区别于本能蒙昧;

“大象餐桌”,见证聚集协作;

那么直到这次,发现“颜料”——意味着“审美和有闲”。这是一次人类的文化自觉。

这淡淡的红色赤铁粉末,自旧石器时代以来便是古人类使用最广泛的颜料,在后世世界各地的岩画、墓穴,乃至土著生活中,多有发现。而此前世界各地考古已表明,颜料使用不止在中国,在南非、东非、中亚地区大约都有相同时代或者稍早的。

的确,具体情况或有差别,但有一点确凿无疑:

古人类在那一刻,拥有着审美、敬畏等心理、精神层面的追寻。这是非凡的。

抽丝剥茧、透物见人,继而见精神、见审美、见信仰。

因此,在近10年的国际合作研究后,谢飞这样说——

“我们揭露出一个4万年前的活动面,人类在这里生产生活。我们通过研究,把当时人类行为变活了。人类在这里做石器、打猎……同时,能够加工赤铁矿颜料,在精神领域有了对美的追求,或者精神崇拜的意识,懂得涂抹、着色、审美了,人类在文明进化中迈入了新阶段。社会结构和文化形态,也可能发生了大的变化。”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关键词: 蔚县下马碑遗址 泥河湾盆地 旧石器考古发现 人类文明起源之火

[责任编辑:]

为您推荐

时评

内容举报联系邮箱:58 55 97 3 @qq.com

沪ICP备2022005074号-27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Copyright © 2010-2020  看点时报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