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近10年 蔚县下马碑遗址有了突破性发现

2022-03-18 09:43:05
来源:河北日报

这是一幅更细微、鲜活、寥廓而意味深长的画卷。

“板凳坐得十年冷”,真正的好成果,是苦熬和坚守出来的。

——专业角度,下马碑遗址揭示了东亚现代人复杂的文化演进过程,与欧亚大陆西部人群的技术和文化发展同步,且很可能与其他人群(如丹尼索瓦人)存在文化与基因交流,并反映出局地马赛克式的“文化与技术革新”。其揭示出的这种文化面貌的特殊性与以往认为的连续性文化演进不同,亦有别于现代人在欧亚大陆扩散的文化模式。再一次说明,现代人技术和行为复杂化的表现并不单一,不能以欧亚大陆西侧流行的技术因素(如石叶等)作为标准。

“这是一次颠覆性发现。”张文瑞说,长期以来,因中国乃至东亚缺乏这类考古遗存,所以学界普遍认为现代人群在东亚形成的时间晚于旧大陆西部。而下马碑遗址的惊世发现,将东亚早期人类使用颜料的历史提早到距今4万年前,也使东方古人类艺术创作、审美、认知表达的历史大大提前,有望彻底改变全球学界的传统认识。

——也许,我们可以这样概括:距今4万年前后,是现代人群形成、扩散与行为现代化的关键节点。在河北考古人的主持研究下,对下马碑遗址所蕴含人类行为信息的全方位提取,不仅颠覆了传统认知,而且对于解读东亚现代人演化具有极重要价值,有助于深入理解现代人演化研究这一全球性科学问题。

“梅花香自苦寒来”,夯实一项研究需要精细、漫长的科研和反复考证——

国际化、综合性、跨学科、多平台协作——这12平方米的系列研究,连接中外科学家,组织最顶尖的科研部门,仍耗时近10年。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如此评价:“多学科、国际化、跨平台协作的工作模式,显示了新时代中国考古学发展的新理念、新趋势。”

为了这抹淡红,10年光阴,穿越4万年……

重返伊甸园

门里门外,两个世界:繁华与寂静,现代与远古。

谢飞走在前,瘦高如旗,从不回头。张立方、张文瑞、王法岗……一行人交谈着,走出会议室,走过细竹斑驳的庭院,对面就是繁华的城市。21世纪的现代文明和4万年前远古文化,在这里,由他们这群考古人形成交汇。

“这个地带会不断给我们带来惊喜。”

3月3日,16时41分,河北省文物局原局长张立方在微信朋友圈留下这意味深长的话。他指的这个地带,不单是下马碑遗址、三关地带,而是整个泥河湾盆地、冀西北地区。

一个恢弘而辽阔的未来,承载几代考古人的梦想。

泥河湾的发现研究,刚刚走过百年,弹指一挥间。泥河湾盆地,早已跳脱狭义概念,迄今已发现早更新世中期至晚更新世之末500余处旧石器时代遗址:

马圈沟遗址群、马梁-后沟遗址群、许家窑遗址、板井子遗址、西白马营遗址、油房遗址、虎头梁遗址群……这些重要发现,基本构建起泥河湾盆地近200万年旧石器文化发展演进的时空框架,也是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祖先繁衍生息、创新发展的恢弘历程之地。

超百万年的文化根系、上万年的文明起步、五千年古国、两千年中华一统实体——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将中华民族历史基本框架概括为四大阶段。第一大阶段使用的考古佐证资料就是东谷坨遗址;第二大阶段使用的是虎头梁遗址;第三大阶段把蔚县、涿鹿的考古资料和文献记载放在最显眼位置。如此可见,200万年以来,远古人类在泥河湾创立的古文化、古文明,对中华民族历史框架的构筑是何等重要。

而今,终于迎来这一抹红。

这一抹红,把河北考古人的名字镌刻在世界最权威期刊《自然》上。

这一抹红,更生动地阐释了我国旧石器时代人类文化、技术与环境、审美与精神世界,它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这一抹红,打破了国际上的旧说陈见,延伸了轴线,增强了信度,丰富了内涵,活化了场景,为寻觅、破译和阐释人类文明、中华文明做出独特贡献。

那一抹红飘动起来,如火焰飞舞,飞向远方。

我们迈开大步,紧随其后,攀越过千沟万壑,直抵那潺潺流水和密林边缘的湖泊处,见到第四纪晚更新世晚期那神奇、震撼、恢弘的一幕:

篝火烧得正旺,猎物烤得飘香,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技术革命出现,陶业、农业、畜牧业将喷薄而出,人类正蓄力以待,将冲破旧石器,迈入新石器时代。

文明,从这里起步。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关键词: 蔚县下马碑遗址 泥河湾盆地 旧石器考古发现 人类文明起源之火

[责任编辑:]

为您推荐

时评

内容举报联系邮箱:58 55 97 3 @qq.com

沪ICP备2022005074号-27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Copyright © 2010-2020  看点时报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