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快播:谈钱已经out了?那些国际一线区块链艺术家,他们都在做什么?

2022-11-29 15:46:36
来源:中国网新闻

展览现场


(资料图片)

自去年3月Beeple的《每一天:最初的5000天》在佳士得拍卖以将近70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4.51亿元)的价格创下NFT艺术品价格记录之后,NFT艺术便正式走入了我们的视线。无论你有多么浓烈的古典情怀,也无论你如何向人们反复诉说,人类的双手和情感在为艺术作品赋予灵魂时是多么地难以取代和珍贵,都无法阻挡NFT、AI、VI等技术向艺术领域的强力渗透。

展览现场

2022年11月13日,由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SWCAC)主办、风语筑协办、雷电所(RaidenINST)策展的年度特展《与钱无关:登陆元宇宙》在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二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展馆启幕。本次展览对NFT及元宇宙的呈现从对“钱”的无限关注,转而面向区块链底层技术逻辑的发展路径及生态实践。展览在全面阐述区块链及元宇宙概念对当下艺术及社会领域的冲击及该领域的重要实践成果的同时,也为观众带来了一个拥抱数字思维与超现实感官体验的元宇宙世界。

拥抱数字思维,元宇宙世界的生命群像

展览集中呈现了29组国际一线区块链艺术家的33组代表性作品, 并从生态观察、智能合约、链上生命、自我组织等四个维度展开对于区块链技术及实践的全面审视。作品涵盖装置艺术、交互艺术、新媒体艺术、生态艺术、生物艺术、数据艺术及加密艺术等八大门类。同时,著名数字艺术家古列·特沃斯基的世界首个区块链虚拟宠物游戏《加密猫》,意大利科学博物馆MUSE组织的欧洲项目BioArt Challenge的获胜者朱塞佩·洛斯齐亚沃也携其作品首登深圳,与观众见面。

世界首个区块链虚拟宠物游戏《加密猫》

著名数字艺术家古列·特沃斯基同时也是一位多学科设计师。在他的工作中,他常将电影制作、动画、交互和视觉设计相结合,通过图形视觉和体验来讲述宇宙故事。

古列·特沃斯基的《加密猫》(CryptoKitties)是一款基于区块链的宠物养成游戏。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用户可以永久拥有的虚拟宠物。一旦拥有加密猫,用户的所有权会通过智能合约分布式记录在整个互联网上,没法复制,没法销毁。这笔数字资产可以在任何以太坊区块链系统里保存、流通、交易。在游戏初始阶段,开发者销售出100个创世猫,同时每隔15分钟还有一个0代猫诞生可以用于买卖。

《加密猫》里,每只猫长相都不同,基因可以传给下一代:如果让两只电子猫交配,生出的孩子会遗传到各自的256个基因组,影响外观、个性、特征等,总计有40亿种变化可能。配种越多次和越晚世代出生的小猫的生育率会下降,越接近第0代或外观越独特的猫则越贵。

古列·特沃斯基 《加密猫》

《加密猫》是第一个被广泛认可的区块链游戏。玩家可以拥有、配对和交易小猫。该游戏在发布后获得了爆发式增长,但在短时间内迅速崩盘。大量玩家在该游戏发布后的第10天至第18天涌入,并在接下来一个月迅速退出。此后,几个大玩家逐渐主导游戏,并集中了大量游戏资源。有研究者发现,游戏热度快速上升的主要原因在于媒体关注度的增加,而游戏热度快速下降的原因则包括小猫供过于求、玩家道具交易的收入减少、资源高度聚集在少数玩家手中和区块链系统的局限性等。

《加密猫》中设置的游戏规则,规定了拥有者的所有权可以通过智能合约分布式记录在整个互联网上,没法复制,没法销毁。这种“分布式意识”在NFT艺术领域现今已跨越了人工智能、分布式计算、分布式智识、进化、现象学、生态意识、气候变化、行动主义和头足类动物等主题。

迈墨·阿克顿《分布式意识》2022

迈墨·阿克顿的作品《分布式意识》由Tezos区块链上的两个NFT集合组成。第一个是由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创造的256个独特的头足类动物组成的集合。发布一个月后,大家发现这些256倍的图像中的每一张实际上都有一些加密的文本。它们仿佛是隐藏在像素中的诗句,人眼看不见,但可以通过代码读取。整个图像集实际上是一首诗,一本书,一个宣言。而每一张头像,实际上就是诗中的一节,宣言中的一页。此外,整个文本是用人工智能生成的。

头足类动物的智慧对我们来说既惊喜又陌生。它们只有10%的神经元在中央大脑中,而其余的则分布在它们的身体上,其中三分之二在手臂处。在某种意义上,他们有一个分散的神经系统。

迈墨·阿克顿《分布式意识》2022

"分布式意识 "将基于智能合约的区块链所进行的分布式计算与头足类动物的分布式认知作了比较。该作品提醒我们反思以人工智能的形式在机器中建立的合成外星智能。该作品邀请我们对人类的特殊性进行去中心化,放下 "人与自然 "的危险二分法,转而拥抱所有人类、非人类、生物和非生物在多种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相互联系,并积极努力实现多物种的繁荣。

意大利科学博物馆MUSE组织的欧洲项目BioArt Challenge的获胜者朱塞佩·洛斯齐亚沃携作品《机器人》和《二分法》首次来到深圳。《机器人》是朱塞佩的第二个NFT版本。

朱塞佩·洛斯齐亚沃,《机器人》,2021,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机器人》中的三个场景,图片源自艺术家个人网站

这是一个58秒的数字动画艺术作品,前后共计花费两个多月的制作时间,使用了200多台计算机的云端计算能力,以4k细分制作了2000多帧画面。这件数字动画的灵感来自当代实验戏剧,结合了古希腊文化、机器人技术和NFT艺术的元素,具有逼真的视觉美感。尽管有机器人的身影,但视频的主题却是借助技术投射人性,尤其以三大场景影射了人类在当代社会获取信息的方式、相互间的协同行为以及对共有的社区和归属感的需要。

朱塞佩·洛斯齐亚沃,《二分法》,2021,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二分法》是这位艺术家的另一部视频动画。在朱塞佩看来,人类是复杂的生物,既能伟大也能毁灭,既能善良也能邪恶。鲸是一种濒危生物,也是最古老的动物之一,诞生于人类之前。对艺术家来说,鲸这一地球上最大的哺乳动物代表着人类良善的一面,它带领我们进入不同的场景装置。这些装置在艺术家的感知中代表着人类文明的好与坏。鲸鱼穿过艺术家认为对文明有益的物品,与所有其他的物品一起坠毁。

头号玩家Beeple和与“钱”息息相关的SeeDAO

去年年初,区块链艺术世界里的头号玩家、身价6900万美元的Beeple以作品系列“BEEPLE:2021春夏系列”宣布回归。当时,他在自己的网站上发布了一条消息,以此欢迎所有收藏家和粉丝:“我不会停下来,直到我进入现代艺术博物馆……然后我不会停下来,直到我被踢出现代艺术博物馆”。

Beeple《生物收集》

《生物收集》为该系列的其中一件作品,这是Beeple首次推出的附带实物的NFT艺术品。该NFT实物由铝制底座、边框和带有自定义编程的LED屏幕组成,并在点亮时拥有独一无二的颜色模式,此件作品与另外四件NFT艺术品(《无界ABUNDANCE》, 《GIGACHAD》, 《重生REBIRTH》,《2021年1月1日JANUARY 1ST, 2021》)共为一套,共包含五幅NFT艺术品及其对应的五件NFT实物。

Beeple《海洋前线1》

《海洋前线 1》的图像是 Beeple “每一天”系列的一部分。它的诞生凸显了Beeple对环境可持续性、气候危机和全球低碳等主题的回应和关注。图像里的集装箱、树木、救生筏和大海,堪称人类当代文明与地球环境危机层层相因的缩影。

Beeple 计划将该NFT 艺术品的所有收益捐赠给致力于提高地球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基金会。 有人说《海洋前线》系列作品代表了Beeple对一种宏大的地球生命意识的表达,也引发了人们对全球变暖的关注,堪称NFT最好的作品之一。

我们在过去有关NFT艺术的介绍性文章中还向大家介绍过SeeDAO。《See, Seed, SeeDAO》便是由SeeDAO社群共创的综合艺术呈现。SeeDAO脱胎于区块链品牌 Crypto C,See与C发音相同,作为开拓者和普及者,SeeDAO意图在加密世界探索发现(See)并积极传播,种下加密文化的种子(Seed)。

《See, Seed, SeeDAO》

《See, Seed, SeeDAO》

SeeDAO的发展与“钱”息息相关,作为区块链技术构建的web3应用,DAO组织在组织方式上离不开经济系统的治理设计。2021年4月,SeeDAO成功融资,受到业界瞩目。与此同时,业界对DAO组织的活力倍加瞩目,对治理模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SeeDAO将“文化>治理”作为DAO的信条,致力于社群文化建设。

在“与钱无关”的主题下,《See, Seed, SeeDAO》由艺术公会主导,综合各个公会、小组的工作成果,以SGN图像和社群在线上交流、协作中出现的关键词为原始素材,通过AI算法生成图像,以空间装置形式展出。同时,展览现场展示来自AA Meta(前SeeDAO建筑公会)的概念影像、公会相关文章、DE School课程等内容。本次作品的展览现场呈现方式由AA Meta(前SeeDAO建筑公会)设计。

中国的NFT艺术弄潮儿

在本次参展的29组国际一线区块链艺术家中,有不少是中国艺术家。刘嘉颖是腾讯总部国际业务部Global SNS的首席产品设计师。他在2016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攻读硕士学位,读研期间专注于使用区块链底层技术进行艺术转化,并不断探索和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刘嘉颖曾说:“做互联网和区块链是为了认识世界,做艺术是为了认识我自己。”

他的作品《小目标》通过在“区块链上的交易所”中成交“小目标”,让 SG这个数字货币拥有价格,初期艺术家设置的价格为1元一枚,在收到1亿个SG代币的用户钱包中便显示了1个亿的资产数额,当这些用户“动”这一个亿的时候,这一个亿会立即归零。

刘嘉颖作品《一个小目标》2020

艺术家通过对智能合约的改造,加入一个限制转账的开关,操纵了一场SG代币的价格拉升,以帮助用户们在数字世界获得大量“财富”,完成一个“小目标”。作为一次艺术实践,艺术家通过自身的技术性介入,揭示了区块链的行业现实处境,同时反映了金融市场中价格与市值之间的关系。

现任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太空探索计划艺术策展人的刘昕是一位艺术家和工程师,他的作品形式包含表演、器械、装置、科学实验和学术论文。在她的实践里,体验亦实验——在后形而上的世界里,测量个体、社会和技术之间的距离和张力。她最近的研究集中在垂直空间、地外探索和宇宙代谢。

刘昕作品《云图》

刘昕作品《云图》

刘昕的作品“云图”将地球的独特瞬间转化为一件件独一无二的作品。此系列源于卫星运行所激发的灵感,诗意地交融新兴与过往科技。三颗退役NOAA卫星(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第三代实用气象观测卫星)每天经过香港城市上空约四次,它们发出的无线电信号被安装在香港的天线接收。当卫星经过时,它们拍下“云图”,并实时传回至地面。通过调谐特定的卫星频率,艺术家从卫星的运行中捕捉地球的独特时刻,自然揭示出当时的天气状况、地理能见度和时间标识。

俞同舟,《记住我而非储存我》,2022,截屏影像,图片来自艺术家

俞同舟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媒介与交互研究所所长助理与索尼半导体解决方案公司ToF AR内容开发专家顾问。他的作品《记住我而非储存我》,表达了对当下数据、科技、知识结构固化等现象和问题的体认。人们通常以生物学来区分物种;以地理位置来区分种族;以社会学来区分阶级。而当下新的文化割裂正源自于这种知识结构的固化。在俞同舟看来,通过对“数据”的消费,科技正在成为一种超自然现象,因为它可以通过算法、编码、转译等方式,将一个物体或一段时间转化为影像、一个数码文件。最终,人类的记忆被编辑成为软件,一种可以被安装和交换的“体验”数据包——就如同作品中那被打包的高仿真“数字人”。

施政作品《自由落体》

90后艺术家施政,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和芝加哥艺术学院,他的作品创作形式涉及视听装置、电子音乐以及现场演出,开展了一系列以模拟和“机器视觉”为出发点的艺术实践,通过扩充观众视听通感体验,体现其对技术哲学、数字漫游和“潜在时间”的持续思考。

作品《自由落体》中,由计算机模拟出的纯白面膜无限下坠,纵向连接的显示屏幕呈现了自上而下的观看视角。作品的另一层画面是由机器视觉识别系统构成,即对影像内容的监控与识别。系统根据面部识别算法判断画面中坠落的面膜是否与人脸的特征吻合。蓝色显示框内的数值(0或1)代表了被机器辨别出的 “人脸” 与 “真实人类” 的近似值,0代表近似值低,1代表近似值高。

施政作品《自由落体》

在当下这个被机器与算法观察、研究、分析的世界里,“视觉机器”无处不在,并影响着人类原生的视觉经验以及理解世界的方式。算法正程式化地将复杂的人脸信息转化为数据,简化了人类面部的多样性,因此作品中坠落的“面膜”,既是对面部处理、数字滤镜等技术的物理体现,也是这个数据时代中“人”的缩影。

陈抱阳作品 《第一森林定律》

陈抱阳作品 《第一森林定律》

陈抱阳《第一森林定律》在一个半封闭空间中有一棵其貌不扬的绿树。为了植物的生存,将有一个老练的人工智能对其进行无微不至照料。当然,合适的光照,水分和温度都在人工智能考虑的范围内。人们从高处心满意足地称赞这有序而忙碌的场景。而这其中的荒诞感,只有在氤氲散去后,才得以浮现。

王偲丞1992年出生于武汉,毕业于马里兰艺术学院,先后工作、居住于武汉、纽约和上海。其艺术实践涉及绘画、装置、行为和新媒体等。在王偲丞的艺术实践中,艺术家通过对不同媒介的诗意化表达来表现他对生命捉摸不定的流动的体验和理解。利用艺术作品讨论故土与他乡之间的私人、文化、历史的内在联系,同时也试图展示他所处的动态变化的社会如何塑造他自己。

《虚拟免疫计划——危机是一场进化的狂欢》

王偲丞与其合作者尼克·本兹、熊枫、顾诗敏、叶利森共同创作的《虚拟免疫计划——危机是一场进化的狂欢》,通过来自中科院的科学顾问单超、方成池的帮助与学术支持,艺术家们获取到了开源生物蛋白质结构交流平台PDB的数据,和中科院遗传基因研究所的部分基因研究数据模型。他们根据病毒疫苗的相关学术信息建立病毒,刺突蛋白质,DNA和RNA等的三维虚拟模型,并启动虚拟疫苗计划。在虚拟疫苗计划中他们利用影像艺术、三维建模、装置、声音和加密技术来呈现人类与病毒免疫的动态过程, 并指出人类与病毒不光是对抗关系同时是协同演化的关系。

由于现代医学的介入,人类自然选择的进程大大减缓。同时人类试图利用科技代替自身的进化。机械代替身体去进化,人工智能代替大脑去进化。每一场危机同时都是倒逼人类进化的动力。此次新冠大流行,推动生命科学在mRNA研究上的突破的同时,展现了信息科技发展的伟大成果,作品试图探讨对生物进化、科技发展和艺术创新的思考。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招商文化总经理助理、《与钱无关:登陆元宇宙》展览总监张熙珈表示:“展览的诞生基于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作为公共机构,希望时刻保持回应当下、面向未来的愿景,在筹备展览中也与合作机构在不断思考,如何能够系统且权威地探讨区块链、Web3、元宇宙等在艺术领域和未来产业领域的应用,且能普适地权衡科学、美感与娱乐体验,让更多的观众走进和了解不远的未来世界。”

展览现场

馆方负责人孙奇杰认为:“《与钱无关:登陆元宇宙》是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持续关注数字艺术领域的最新成果之一,自2017年开馆举办首展《数字之维》,2019年举办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深圳特展《科技艺术40年——从林茨到深圳》以来,都在持续以更学术性的视角、更大众化的语言挖掘区块链技术、人工智能与艺术创作的关系。”

展览将持续至2023年3月5日。(台馨遥/撰文、编辑,文中除备注来源的图片外,其余图片由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提供)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海上世界 文化艺术中心

[责任编辑:]

为您推荐

时评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手机版    投诉文章:435 226 40@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0  www.baiduer.com.cn  爱好者日报网 版权所有 联系网站:435 226 40@qq.com
 

京ICP备2022022245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