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南移,承德是何时变成塞外之地的?

2022-03-24 09:28:51
来源:河北日报

提到承德,人们往往喜欢称其为“塞外承德”或“紫塞明珠”。

为何称承德为塞外呢?在中国古代,塞有边界的含意,意指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部落的分界线。在长城出现后,塞外就专指长城以北地区。

但其实,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今天的承德地区并非塞外,而是位于塞内。

这一变化,还要从承德地区的长城修筑史说起。

塞内承德

在承德宽城满族自治县县城南部,分布着碾子峪镇、松岭镇、华尖乡、孛罗台镇等几个乡镇。

这些乡镇的村庄空地上,有许多规模不等的古栗树园。这些栗树园中的栗树树龄多在百年以上,有些树龄甚至在500年左右。

近期,在对这些古栗树园进行调查、统计的过程中,宽城旅游和文化广电局副局长章立新注意到一个细节:虽然这些栗树园的规模大小参差不齐,但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点——几乎都分布在明代长城脚下的沿线村庄。

自古以来,宽城就是中原通往北疆和东北边陲的咽喉要道。作为明长城重要组成部分的蓟镇长城,在宽城境内绵延约60公里。而这些树龄达500年的栗树,恰好种植于明代中期。

修建于明代的长城和种植于明代的古栗树,难道是巧合?

“我查阅明代史料发现,明嘉靖年间开始,守军在蓟镇长城的冲要之地种植‘戍边林’。到明隆庆、万历年间,为了军事防御需要以及经济目的,戚继光等将领组织守边将士、百姓除修筑砖石长城和敌台外,还在长城沿线特别是兵马必经的平坦开阔地上,在朝廷规定栽植的榆柳桃杏基础上,广泛栽植栗、桑、枣等地方经济树种。”章立新介绍。

据此,章立新认为,树种丰富的“戍边林”很可能就是砖石长城以外的另一道“绿色长城”。随着时间的推移,“戍边林”中寿命较短的树木如今已难觅踪迹,而“长寿”的板栗树则留存至今。

章立新的这一发现,得到了省文物与古建筑保护研究院专家、省长城保护协会会长孟琦的认同。

他认为,明长城作为军事防御设施不是孤立存在的,古栗园作为明长城的军事辅助设施,是明军为加强纵深防御、减缓对方骑兵进攻速度、缩小骑兵优势而采取的有效措施。板栗“戍边林”既能御敌,又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戍边将士的军需问题,是具有军事、文化、经济意义的一道“绿色长城”。

可以说,这道“绿色长城”和砖石长城都是历史的“见证者”。

不过,承德地区最早的长城修建并非始于明代,而是可以追溯到23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

“在很多人的认知中,秦始皇修建的万里长城被认为是中国长城文化的起源和代表,也最被世人所熟知。但事实上,早在秦统一之前,一些国家就已经开始修建边墙用于防御。这些边墙是比秦长城更早的长城。经过今承德境内的燕北长城,就是战国长城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段。”孟琦介绍。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关键词: 秦代万里长城 内蒙古赤峰 北方少数民族 金山岭长城 中原文明和游牧文明 塞外之地

[责任编辑:]

为您推荐

时评

内容举报联系邮箱:58 55 97 3 @qq.com

沪ICP备2022005074号-27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Copyright © 2010-2020  看点时报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